自成立以来,鱼山法庭农产品交易纠纷诉讼服务站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小法庭”服务“大民生”,走出了一条符合“三农”特点的基层解纷之路。
“白条”背后的信任账 多元解纷架起“信任桥”
“我们村的葡萄,一直是王某帮着代收的,平时大家都信得过他,没想到这次出了岔子……”葡萄种植户周某语气中透着无奈。
原来,前不久农产品交易纠纷诉讼服务站收到一起葡萄买卖合同纠纷案,种植户周某等人将葡萄交由本村代办王某销售,但对方迟迟未结算货款,累计欠款达28850元。多次催要无果,周某等人最终诉至法庭。
接案后,法官团队第一时间走进葡萄棚、收购点,实地了解葡萄代收代销模式:农户每天清晨、傍晚采摘葡萄,拉到代收点过磅登记,代办开出欠条,待销售季结束后集中结算。这种“先收后付”的方式建立在邻里信任基础上,已成为本地葡萄流通的普遍做法。
而正是这份信任,在遭遇理财骗局后被严重透支——王某在客户结算款到账后,未第一时间支付农户货款,而是擅自挪作他用,最终血本无归。
为实质性修复邻里关系,农产品交易纠纷诉讼服务站将法庭“搬进”葡萄地,在案发地某收购点开展巡回审判,并邀请村民现场旁听。庭审中,王某承认挪用了农户货款,并在庭上表示悔恨:“乡里乡亲的,一时贪心,误了大事。”
在法官耐心释法析理下,王某最终与周某等人达成调解协议,承诺分期归还欠款。庭后,旁听群众纷纷表示“这个案子听得明明白白,不仅让人长了记性,也长了见识。”
化解纠纷“快人一步” “葡萄案”折射治理智慧
在一串串饱满的葡萄背后,是一段段公平正义的故事正在悄然发生。
“这起案子标的额不大,但对村里人心影响大。”案件承办法官如是说。以往的口头承诺、手写欠条,一旦出了问题,邻里之间往往难以开口,也容易引发更大的矛盾。
为从源头防范此类纠纷,农产品交易纠纷诉讼服务站依托“诚信源”调解室、行业调解平台和村民委员会等资源,联合推广标准合同模板和风险告知清单,引导农户提高维权意识。同时,法官还利用巡回审判契机,开展普法宣传,向种植户现场讲解葡萄买卖中的法律风险,让法律真正“走进葡萄园”。
在解纷模式上,农产品交易纠纷诉讼服务站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便民利民”原则,推行“快立、快调、快审”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今年以来,通过多元化方式高效化解农产品交易纠纷百余件,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我们不是简单判个输赢,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修复关系、凝聚人心,尽心尽力的为咱老百姓办事。”这是农产品交易纠纷诉讼服务站法官靳慧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置身田垄之间,倾听泥土里的声音。鱼山法庭农产品交易纠纷诉讼服务站将继续深耕“枫桥经验”的沃土,以法为犁、以情为线,把公平正义播撒在每一片产业田中,用实际行动守护农民的“果盘子”“钱袋子”,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