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晨光初染,东昌湖上薄雾氤氲、碧波如镜。在这幅水城画卷深处,一群名为“水脉守护”的文明实践志愿者,正以碧水丹心的赤诚,默默守护城市的生命之源,他们的精神与行动,与聊城市正在推进的“万村千河”行动、建设幸福河湖的宏伟蓝图同频共振。
织密守护之网
志愿力量深植水岸根基
守护水脉,贵在机制创新与力量凝聚。东昌府区委宣传部、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水利局等部门打破部门界限,组建26支专业队伍,吸引300余名来自高校、社会组织、社区村居的志愿者活跃于运河边、东昌湖畔。其中,东昌府区水利局作为核心专业力量和河湖管理部门,作用尤为关键。他们不仅切实履行河湖管理职责,强化日常巡查监管,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高精度水质监测,科学研判水环境状况;主导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保障行洪安全与水体流动;精细组织堤岸维护及泵站、涵闸等水利设施保养,确保工程运行安全高效。同时,积极为志愿者团队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将河湖管护的专业标准融入志愿服务的日常实践,为水岸生态健康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工程保障。
这些力量如毛细血管般深入水岸线,织就了一张“部门协同、社会联动、群众参与”的立体守护网。这张网,精准覆盖运河东昌府区境内14.21公里河道和沿岸5个镇街的16个社区,以及东昌湖周边的7个社区。
8月1日,来自古楼街道的志愿者孙睿表示:“水脉守护非一日之功,更非一己之力。我们力求让每一寸水域都有‘责任人’,每一次行动都有‘回响’。”这些志愿者让河湖管护告别单打独斗,成为支撑全市“万村千河”行动、构建现代化河湖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柔性力量。
深耕水岸实践
点滴行动汇聚文明江河
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在于脚踏实地的深耕细作。“水脉守护”项目精心设计了知行合一的多元载体。一方面是知识的播种与理念的深耕。37场主题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河湖历史文化知识、应急救护技能播撒进群众心田。
另一方面是行动的落地与守护的常态。虎贲救援队与社区志愿者联合巡湖,清理水域垃圾、打捞水草、查验河长牌与排污口,将“捡拾运河垃圾 守护美好环境”的口号化为沿岸日常风景。
更具创新的是,该项目引入“信义+”治理模式,志愿行为化作“信义积分”的同时,也悄然将守护水脉的热情融入城市诚信血脉。
融汇古今文脉
生态品牌闪耀水城未来
东昌府区启动该项目的卓识远见,在于将清波碧水视为生态财富,更视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与城市发展的深层驱动力。5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活动,让300余名青少年在“粉笔课堂绘运河”“探秘运河 绘就精彩”中触摸古运河与东昌湖的千年脉动。孙睿在组织活动时观察到:“孩子们笔下的运河,既有清澈河水,又有古老闸坝、往来舟楫,生态保护与文化浸润在此交融。”这些实践,也正契合了“万村千河”行动中“保护传承弘扬河湖文化”“打造水文化特色载体”的战略任务,深挖黄河、大运河文化内涵,以东昌湖为标杆示范,探索激活生态经济价值,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水脉守护’项目是东昌府区文明实践融入中心工作的生动体现,以文明实践之‘柔力’,织密了生态保护网,涵养了全民生态观,融通了古今水文化,塑造了‘水清岸绿’的城市风貌,更在精神层面沉淀了‘碧水丹心’的宝贵财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生态根基、文化底蕴和社会共识。”东昌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谢锦花说。“守护好每一条河、每一片湖,就是守护聊城发展的根基与未来。”该项目总负责人、东昌府区社会工作部部长田晓晶表示,“‘水脉守护’凝聚的志愿精神与生态共识,正转化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内生力量。”(记者 王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