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肥城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核心赛道,加速形成“龙头引领、链式协同、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实现规模扩张与能级提升同步跃迁,新动能培育与新优势塑造成效显著,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上半年,肥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4亿元,同比增长6.1%。
“链式”突围向“群”而兴
走进肥城经开区中电建2×30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现场,机械轰鸣声与调试指令声交织成一首“产业奋进曲”。1号机组主厂房内,主体结构已经施工完成,工人们正调试巨型行车设备,这座世界单次充放发电量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即将以三项全国纪录的姿态,开启肥城能源转型的新篇章。
“从6月4日两台机组同步‘出零米’到如今设备安装加速推进,项目每一步都凝聚着‘肥城效率’。”项目经理肖家靖指着施工图介绍,该项目年发电量达11.88亿度,以省级未来产业集群示范项目的身份,入选国家绿色低碳示范清单。
这背后,是肥城以盐穴资源为依托,将“一粒盐”拓展为“一度电”的战略定力。目前,总装机规模3480MW的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正加快建设,肥城发展盐穴储能的相关做法获评生态环境部2025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7月15日,在肥城市政府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签约仪式上,行业领军企业潍柴新能源与本土企业山东零壹肆在动力电池、资本合作等领域深度合作,技术“领跑者”与市场“开拓者”的碰撞,正催生钠电产业的变革浪潮。
这场产业突围的背后,是肥城对“集聚效应”的深刻理解。在编制《“泰山锂谷”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时,当地超前谋划“育新、培强、融合”路径,撬动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从“链”到“群”的跃升。如今,137家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已形成闭环生态,从锂矿加工到电池回收,每个环节都嵌入了技术协同与市场联动的基因。这种“全链条发力”的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更让肥城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基石“铸就”产业跃升
盛夏时节,肥城项目建设现场热浪滚滚、战鼓铿锵。走进石横镇方舟未来化工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现场,机车轰鸣、人声鼎沸,处处涌动着繁忙奋斗、拼搏发展的热潮。
“目前,园区内36个单体正加紧施工、有序推进,22个钢结构单体完成主体验收;7个混凝土结构单体已完成主体施工,管廊工程施工完成80%。”项目建设经理李斌说。
这座以“高端、绿色、智慧”为标签的化工产业园区,不仅是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更以创新模式与高效实践破解了传统园区建设的多重难题。方舟未来化工产业园作为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于一体的重点项目,一旦投入使用,其载体平台作用便会“凸显”,快速释放发展新动能,成为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细化工产业示范基地。
转战山东肥城海晶盐化绿色生态精制盐(Ⅱ期)项目现场,新打11对卤井,制盐车间内蒸发罐蒸汽升腾。“作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标杆,该项目采用MVR热泵制盐+工业光伏节能方案,年节约用电1000万度,与其他制盐工艺相比可以减少标煤消耗3.6万吨。”项目负责人郝冬青介绍。
作为“非净化钙型井矿盐”市场占有率42.3%的龙头企业,海晶盐化此次投资7.06亿元实施二期项目,不仅实现冷凝水回用率近100%,更将废渣制作成α高强石膏粉,实现无废排放,达成“无废矿山”闭环。
当绿色制盐遇上盐穴储能,一场关于资源高效利用的变革正在上演。该项目释放的120万m³盐穴空间,将形成“打井扩能—采卤建穴—制盐扩规—腾穴储能”的岩盐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新格局。
“要素磁场”引凤来栖
前不久,BCB光刻胶项目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成功落户方舟未来化工产业园。从洽谈对接到签约,不到一个月便刷新了项目招引的“肥城速度”,这既是肥城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更是以要素保障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见证。
“园区通过‘车间级拎包入住’模式,为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与全时段安全环保监管,同时精准对接企业上下游需求,实现原料‘隔墙供应’、废料‘就地循环’。”方舟未来化工产业园总经理张明臣说,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更推动了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要素保障的效能,在数字经济领域同样得到生动诠释。在泰山智谷产业园,华鲲振宇泰鲲智造的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走”下生产线的国产高性能AI一体机即将发往京津冀。
这一项目的快速落地,源于肥城对政策机遇的敏锐把握与要素资源的精准配置。2024年,山东省出台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支持肥城建设垂直应用领域数据中心。肥城顺势而为,建成泰安首个智算中心,为项目落地铺就“数字跑道”。
从初次接触到签约仅用97天,项目年产能达7万台(套)。这种“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先行”的要素保障模式,不仅跑出了“肥城速度”,更吸引了科大讯飞等高科技企业集聚,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磁场效应。
致力于抓要素、强保障,肥城持续强化政策服务保障,塑优产业生态,制定出台工业八条、商务八条、建安业十条专项支持政策,通过政策“组合拳”靶向发力,推动企业拔节成长、向新而行,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围绕企业所需所盼,高质高效解决问题诉求,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打造无事不扰、有需必应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