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比较、纵向探究,沾化文艺在滨州文艺版图中历史不算长、底子不算厚、名家不算多。
然而如今,滨州文艺“沾化现象”令人瞩目,甚至成了一项鲜明的区域竞争力。
这一惊人蜕变的背后,是“文明沾化、渤海名城”的战略谋划,是文艺赋能文化健康名城建设的生动实践。
文化创新筑根基,构建沾化的“精神大厦”
滨州市政会议中心的长廊与沾化党性教育基地的展厅内,本土画家创作的《黄河明珠大美沾化》《枣乡长歌》静静陈列,引得观者驻足凝视。画中,革命先烈群雕巍然矗立,冬枣文化地标熠熠生辉,渔耕盐田故事徐徐铺展,既生动再现了沾化儿女代代相传的奋斗史诗,又深刻融入了当地提炼的冬枣文化、渔盐文化、革命文化烙印。
这些作品仅是沾化区文化创新创造成果的代表。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建沾化的‘精神大厦’。”沾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李宝玉说。
回望近年,沾化区文艺成果可圈可点。
看人才队伍——目前沾化有“齐鲁文化英才”1名、“渤海英才·十佳滨州文化人才”5名,高层次文化人才数量列各县市区第一;
看文化传承——以渔鼓戏为例,该剧种曾一度濒危,沾化吕剧团也曾陷入发展困境,但通过二者的创新性融合,不仅成为大舞台的“夺金专业户”,更实现了“文化出海”,多次受邀赴国外演出。
那么,沾化文艺“异军突起”的路径是什么?
人才活水润沃土,歌声飞扬满城乡
《一说滨州就想起你》《HAPPY滨州》《黄河楼》《在知爱建一起来》……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出现在沾化的大街小巷。从街头音响到音乐节现场,从手机铃声到网络平台,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原创作品让人们猛然意识到:沾化这座城会歌唱!
谁承想到,沾化会有原创音乐的耕耘者?谁曾料想,滨州歌曲能收获口碑与奖杯的双重青睐?
这份“无中生有”的突破路径,可以在音乐人路兴华身上找到答案。
路兴华是上述歌曲的词作者,其创作成就斐然。他已创作播发作品300余首(部)。其作品曾荣获“华语音乐排行榜”亚军歌曲,并登上微博热搜榜。路兴华荣获两届“泰山文艺奖”、两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其作品还获得山东省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第一名、宁夏“文学艺术奖”、“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及优秀词曲奖等重要奖项。
慧眼识英才,放手用人才——这是沾化文艺队伍快速成长的关键密码。
青年编剧赵连珍调入沾化区文联后,创作热情彻底迸发,仅去年就完成20余部小戏小品剧本创作。其创作的剧本《灯亮着》获国家级大奖。
“一部小戏走全国”,渔鼓戏逆势而上
在沾化,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不断改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其中,沾化渔鼓戏的崛起尤为瞩目——这一地方剧种在中国戏曲整体式微的背景下逆势而上,书写出“一部小戏走全国”的传奇。
翻开成绩单,该剧种近年成绩斐然:连续八届蝉联全国小戏展演冠军,6次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摘得第十八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入选“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2024年,现代渔鼓戏《煮海》斩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奖,首部小剧场戏《今夕何夕》登上国际舞台。沾化渔鼓戏不仅是赛场“夺金专业户”,更是群众心中的“下乡首选”。据统计,该剧种年均完成送戏下乡演出200场次。
这份辉煌成绩的背后,“一部小戏走全国”品牌战略功不可没——该案例荣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其成功密码何在?
独一份儿——300年传承的渔鼓戏,巧妙融合了道情、歌舞、武术、渔民号子、弋阳腔等艺术精华,曲调高亢质朴,表演功夫幽默鲜活,艺术风格别具一格。更难得的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天然贴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特点,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怕老套?
新作不断——不拘泥于老事、老词、老调,如《今夕何夕》编剧导演都是80后,主演都由90后青年演员担纲。在艺术呈现上,该剧舞美简约、光影摇曳,大胆吸纳了话剧、皮影、武术等元素,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
人不够?
团队强大——沾化渔鼓戏剧团共有36名编制人员及15名合同制员工,团队中90后、00后青年演员均毕业于知名艺术院校,如此高学历的人才配置在全国县级院团实属少见。
怕戏少?
人人唱主角——高材生“下嫁”地方戏,因为入团后很快就能唱主角。剧团勤于原创,从不怕向外地院团“租借”。创作、比赛、下乡、进校园,剧团演职人员人人档期满满,成就感爆棚。
以文润城惠民生,文化力量被唤醒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在沾化,越来越多的镇街,共享“+文艺”“文艺+”成果。
“一枣一世界”美不胜收——2022年,沾化“寻找美术符号·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被表彰为山东省学雷锋“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累计为100个行政村创作墙体画2800余幅。因成效显著,沾化连续4年获评全省“寻找美术符号·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美术作品《黄河谣》等获得泰山文艺奖,长篇小说《枣儿香枣儿圆》等备受关注。
“成风化俗”有力量——创新培树“枣乡新语·理润沾化”理论宣讲品牌,目前累计开展基层宣讲活动2.3万余场次;开展免费送戏下乡10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5000余场,文艺志愿服务2000余场……沾化“文艺助力移风易俗”创新案例由中宣部向全国推广。
唤醒文化的力量,沾化冬枣文化、渔盐文化、革命文化的深厚历史得到精细挖掘,区域文化品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化身拉动这方古老土地快速崛起的引擎,理想不再是梦中的“诗与远方”,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清晰的“必达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努力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到2030年左右,初步建成文化强区,使全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沾化区委书记赵东说。(记者 刘清春 张涛 通讯员 李建辉 初儒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