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区当有主城区的气象,文化亦然。滨城,这座黄河臂弯里的城市,人文历史厚重、文艺资源富集。滔滔黄河水奔流而过,见证着它从滨县、蒲城、老北镇到新滨州的沧桑巨变。如何让历史文脉焕发新生?如何让古建遗存变身百姓舞台?如何让城乡文化交相辉映,反哺乡村?如何让群众享受更多的文化红利?滨城区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如今的滨城,人文地标有了群众文艺新内涵——在杜受田故居旁,一场场网络村晚吸引万千目光;南街京剧的悠扬唱腔、九龙翻身领子鼓的铿锵节奏、欢快灵动的秧歌表演、时光里国货等“文化种子”越来越多。全区各协会百花齐放、蓬勃发展,已建成的304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都有文化志愿小分队。艺术乡建更是缤纷多姿,杨柳雪用红色文史诉说峥嵘岁月,张王村以河畔风情演绎闲适生活,王素先借童趣研学唤醒乡愁记忆,新六村的古城非遗传承文化根脉……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谱写着滨城文化的崭新篇章。
“帝师故里”的新花样:历史文脉拥抱火热的群众文艺
如今的滨城,早已不单以“帝师故里”的文脉著称,更孕育出诸多令人惊喜的文化瑰宝——九龙翻身领子鼓等非遗绝活惊艳亮相,“四季村晚”好戏连台、“群众文化大课堂”寓教于乐、“送戏下乡”惠民暖心,而“时光里”国货展览馆的老物件在《你好李焕英》《南来北往》等热播影视作品中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
若是到了城关新六村,那九龙翻身领子鼓绝不可错过。它可是杜家杜四爷杜翱所创,最早是古代祈雨仪式上最热闹的表演。乐队由十六人组成,规模宏大,特别是那独具特色的领子乐器是“加强版唢呐”,其声音铿锵有力、古拙豪迈。演奏中,曲调急缓交错、变化无穷,时而气吞山河,时而欢快激进,堪称“古代版的摇滚乐”。
这个节目表演难度极大,幸得南街冯文明悉心组织,由其徒弟杜怡杰等人倾力演绎才得以重获新生。如今,滨北过年过节、婚庆嫁娶、开业庆典,若能邀得“九龙翻身领子鼓”助兴,必是莫大的荣耀与体面。
在杜受田故居旁,有一个别具韵味的“时光里”国货展览馆。轻轻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伴随着"吱呀"一声响,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玻璃罐里封存的不仅是糖果,更是儿时甜蜜的期待;算盘珠间流淌的不只是数字,还有那个精打细算的年代;泛黄的票证堆里,藏着计划经济时期最真实的生活印记……那不是博物馆,却藏着比博物馆更鲜活的记忆和一代人最滚烫的生活场景。小画书、文具盒、老电视、手电筒、嘎斯灯、缝纫机、磁带、录音机、粮票……有没有您当年的“意难平”?寻找童年,寻找回忆,就用这一件件“老物件”作针脚,缝补起那些被时光冲散的旧日图景吧!
更令人瞩目的是那场火遍全网的“滨州村晚”——在杜受田故居沧桑的古建筑的映衬下,九龙翻身、东路大鼓、旗袍秀、快板剧、滨城剪纸纷纷上演。这场文化盛宴,正展现了当地群众文艺的如火如荼。在滨北,城关社区文化大院已成为群众文化的“孵化器”,“群众文化大课堂”常态化开展,烙画葫芦、旱船、手工布娃娃、杜氏文化等民俗瑰宝在这里集中展示、传授;各社区依托传统节日组织水拓丝巾、香囊制作、团扇绘画、太极拳教学、剪纸技艺培训等非遗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值得期待的是,杜受田故居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而以杜家历史为蓝本的电视剧《杜家大院》也在积极筹备中。这些文化项目,必将为滨城的文旅融合注入新的活力。
漫步滨北,处处可见“一村一景一项目”的特色:坡杜织鱼网、宋徐园豆腐、张条杨老味芝麻烧饼、沿张村纺笤帚、张赵村蒲团编织……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项目,正在叫响“凤栖滨北文艺抒怀”文联品牌,成为推动文旅融合的特色名片。
乡土味的新演绎:艺术与乡土融合的创新实践
“走!去大自然里撒个野!”在三河湖镇王素先村的田小丫泥爪营地,一双双沾满泥巴的小手正上演着神奇的魔法——瞧,一捧泥,在娃娃们掌心翻滚跳跃,转眼变成泥哨、茶壶、茶碗、坦克、重卡,甚至鲜花;林间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小身影在林中追逐嬉戏,他们割韭菜、挖野菜、搓麦穗、喂兔子、吃炖肉。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充满艺术气息的乡土游戏,扎染蓝布在风中起舞,漆扇在水面晕开斑斓,葫芦烙画飘着木香,刚出炉的火烧烫得小手直躲,还有穿马扎的“小工匠”在比试手艺,画帆布包的“小画家”在挥洒创意……
泥塑项目负责人张爱军道出了当代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真正渴望的,不是被困在手机、平板电子屏幕的方寸之间消耗时光,也未必那么喜爱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他们最缺失的可能是‘撒欢、撒野’的机会,是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沾满泥巴的衣裳是最美的童装,肆意的欢笑声是最动人的乐章。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们尽情探索自然的自由——让他们在与植物、动物亲密接触中,在肆意玩乐中获得最珍贵的成长体验。这种回归自然的教育方式,不仅能让孩子们释放天性,更能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如今来王素先研学的‘小客人’越来越多了。每逢周末、节假日,欢声笑语就会响彻村庄。”王素先村第一书记魏哲欣喜地介绍,营地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6000人次,实现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带动2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的乡土魅力还吸引了尼泊尔等国际友人前来体验。凭借独特的自然教育特色,营地先后获评“滨州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营地”和“山东省体育研学特色项目”两项殊荣。
漫步在王素先周边,还有“蓝麦之乡”王立平村,安静的石磨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故事;徒骇河畔小王村,渡口花海迎风摇曳,游客们可以尽享垂钓之乐、创作河蚌画、学习撒网技巧,或与萌宠互动、逛热闹的鱼市、品尝地道的渔家宴……
滨城区文联主席翟士敏描绘了一幅文艺振兴乡村的生动图景:“王素先村的成功实践不是个例,这只是我们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为推动“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滨城区还筛选了杨柳雪村、滨北街道城关新六村、梁才街道张王村作为首批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深入挖掘本土非遗、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将绘画摄影、诗词作家、文艺演出请进来。一拨拨摄影师、诗人、戏曲和歌舞演员纷纷到此创作,开展公益培训,乡村的文艺味越来越足。更令人欣喜的是,当村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加入到歌舞、小品、非遗中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甚至能在家门口“玩着把钱挣了”,日常的烦心事、邻里间的“小疙瘩”就都消散了。
这些充满文艺气息的村落,正在用最朴实的农家小院讲述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那些曾被时代遗忘的乡土记忆、传统手艺和民间智慧,恰如深埋地下的文化瑰宝,而艺术就是激活它们的“魔杖”。
青春范的夜生活:花样音乐节的活力绽放
“Eye上发光、Fun肆一夏”——这不仅是口号,更是滨城区文化活力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一系列特色音乐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这座城市的夜晚注入跃动的音符:滨城草地音乐汇、网红音乐节+滨城嗨乐购、全民音乐节、滨州青年友好音乐节、河岸音乐节……每一场晚会,都洋溢着青春的澎湃与激昂,观众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跟随音乐的节奏自在摇摆,甚至跃上舞台变身歌手即兴开唱,这种全民参与的沉浸式体验,正在重塑城市的文化基因。一时间,滨州本土音乐力量正在强势崛起——儒子乐队、山海乐队、小沙与乐队、MC(阿伟)&DJ(吱吱)等本土乐队收获了大批拥趸,高文博的《Happy滨州》等原创歌曲影响深远。
“不被定义,坚持做自己”——这句青春宣言正在带给滨城文艺新活力。最令人惊喜的例证莫过于儒子乐队,这支成立于2023年的青少年原创摇滚乐队,由迷笛少儿平台的4位学生组建,平均年龄仅11岁,却已参演过多场音乐节演出,风格从独立摇滚的深沉律动,到朋克的热血呐喊,再到金属的震撼力量,他们游刃有余。
滨城区音乐家协会自2024年成立以来,在短时间内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这个年轻的协会在音乐节组织、歌曲创作、音乐普及等方面有了不少好成绩,甚至打造了“鼓林大会”“全民歌手大奖赛”等爆款音乐活动品牌。协会主席高文博的音乐历程堪称一部励志传奇。这位从农村音乐教师成长起来的音乐人,2011年起连续六年担任滨州百姓春晚导演,用专业与热情点燃了基层文艺舞台;后来,他以评委身份亮相“中国新歌声”滨州赛区;2023年,他在滨州大剧院组织并参演“滨州原创民谣作品音乐会”。在音乐创作方面,他的作品《Happy滨州》《亲爱的中国》《你快乐吗》《在路上》《早安我的城》《时光如箭》等,都颇具影响。
此外,滨城区的篆刻艺术、美术创作、写作、摄影、朗诵、非遗传承等文艺事业都走在了全市前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古为今用、文旅融合、城乡互动,滨城区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全市各县(市)区中走在前、趟路子,它正以开拓者的姿态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我们将持续用笔触记录、用镜头捕捉、用心灵感受滨城文艺的每一次精彩绽放。(记者 刘清春 张涛 通讯员 李建辉 初儒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