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8月21日电(丁宇飞) 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石臼港区粮食基地,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正在进行全自主巡检作业;在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上,智能导引运输车有序往返;日照港自主研发的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最大卸船效率每小时1500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5年7月21日,在山东港口日照港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巨轮云集、作业繁忙。新华网发(张明军 摄)
近年来,日照市全方位支持山东港口日照港的发展。今年2月7日,日照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审议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意见〉落实工作方案》,提出坚持项目共抓、设施共建、产业共育、腹地共拓、生态共护“五共融合”一体推进,港城协同发力,共同向“强港、兴产、活城”的目标稳步前进。
转型升级:高效服务支撑更强
日照港石臼港区的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上,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的车辆往来运行。“智能导引运输车比无人集卡每小时能多跑约一个循环。”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分公司智慧控制中心副经理刘志鹏介绍,后续码头将升级成顺岸端交互自动化码头,整体效率还将提升20%左右。
2024年8月16日,在日照港岚山公司17号泊位,整机自动化卸船机正在装卸铁矿石。新华网发(王建炜 摄)
日照港研发了无人驾驶电动机车等关键技术,建成10大类、80余台套自动化装卸设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传统作业区的3倍。
高效服务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7月23日,坦桑尼亚籍船员哈鲁纳在日照石臼港国际船员换班中心接受出境登轮检查时,边检、海关同步验放,行李过检、手续办理一气呵成,整个过程只有6分钟。这背后是“关检同办”“地检联合”等机制的深度运行,边检、海关、出入境管理等部门“一次查验、一次办结、一次解决”,让“高效办成一件事”变为常态。
面对船舶数量激增,日照打出系统集成“组合拳”。从12个新建泊位快速获批,到19个泊位加速启用,再到84.7万亩海域清障畅通,日照正以全链条协同、全要素保障,绘就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图景。
前港后厂:临港产业“家底”更厚
走进日照市岚山区的日照京杭林产家具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木块拆解、表面打磨、零部件组装等各个工序上忙碌着。公司相关负责人孙媛媛表示,选择到日照发展就是看中其区位优势。据了解,日照港岚山港区拥有6个木材专用泊位,年接卸能力1500万方,形成了300余家企业的木材产业集群,年贸易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
2024年4月2日,在日照岚山,钢卷正待装车,运往下游加工企业。(日照市岚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昱岚新材料有限公司,依靠其自主创新的六机架酸轧联合机组,5分钟即可完工一个17吨重的钢卷,综合能耗降低30%以上、综合成材率提高5%,马口铁产品70%以上出口海外市场。
“原来的工厂离港口450公里,现在仅几公里,光物流成本每吨就降了100多元,一年可节省上亿元。”昱岚新材料副总裁王大伟说,周边10公里内还有山钢日照公司、日钢集团两大钢铁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这正是他们选择日照的均衡考量。
港强则产兴。5年来,日照港累计投资近430亿元,纳税近76亿元,带动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比重均保持在85%以上。
2025年是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意见》的开局之年,亦是日照市“项目提升年”。日照港携手日照市与上海临港集团谋划推进“山东港口海龙湾协同区”等临港产业项目合作,建设百亿级“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基金群”,助力日照市产业上规模、经济上台阶、城市上品质。
共生共荣:港城融合布局更优
步入日照港海龙湾,碧海蓝天金沙滩美景如画,弧形堤坝环抱宁静港湾。昔日煤堆场蜕变为生态新地标,彰显日照港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绿色愿景。作为全国首个退港还城修复整治工程,海龙湾修复整治岸线1882米,新增沙滩约46万平方米。
2025年6月18日拍摄的日照港海龙湾。新华网发(张明军 摄)
日照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林式港口”,统筹布局绿化景观,见缝插绿、串珠成链,建成公园101个,港内绿化面积达191万平方米,创造性地将“园林式港口”建设理念融入到泊位改扩建,在泊位前沿传统搬捣通道上种植乔灌木2200余株。
在日照港,智慧化与绿色发展实现深度融合,清洁能源占比由38%提升到55%;建成亚洲综合能力最大的矿石自动化输送系统,全程封闭直通钢企;自主研发散货抑尘剂,港界颗粒物浓度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日照市也持续统筹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除已完成的海龙湾项目,还将实施退养还湿、修岸护海等举措,建设海洋牧场和渔业园区,一幅港城融合、人海共生的图景正徐徐展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