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临沭县以破解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为突破口,统筹“三级”、凝聚收储合力,集成“三链”、深挖利用潜力,叠加“三效”、催生发展动力,走出一条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
统筹“三级”聚合力,构建全域覆盖收储转用新体系
科学谋划,明确发展路径。制定循环农业三年行动方案,打造县、镇、村“三位一体”的“秸秆生菇”“粪污造肥”“种养循环”3大循环体系,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强化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支撑。
强化服务,夯实产业基础。成立循环农业工作专班,组建专家服务团,主推“处理中心+”“种养+全链条循环”等6大模式,将新增循环农业主体纳入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资金奖补范围,对县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奖励,全力支持产业发展。
体系贯通,搭建循环网络。村级推行“灵活收储+就近还田”模式,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166个农业废弃物利用主体;镇级建设收储场、处理中心,完善“集中收集+专业处理+商品生产”机制;县级统筹实施秸秆、农膜回收项目,创新“秸秆利用企业+收储场+农户”三方合作模式,构建“村级小循环、镇级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三级循环网络。
集成“三链”挖潜力,释放农业废弃物高值利用新动能
主攻食用菌产业链,让秸秆变“菌粮”。聚焦生态、康养需求,立足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五不争特性,依托全县小麦、玉米秸秆年产量26万吨的资源优势,“外引内培”双向发力,招引食用菌生产企业16家,建强“菌种培育—菌包加工—菌菇栽培—产品销售”全产业链条。目前,年回收利用秸秆3.5万余吨,生产鲜菇2.2万余吨、产值2.3亿元。
做强有机肥产业链,让粪污成“肥料”。围绕全县丰富的畜禽粪肥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生产有机肥。推动粪污处理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推广使用静态好氧堆肥发酵工艺、槽式堆积生物发酵处理、液态粪污深加工生产海藻肥等新技术。目前,培育粪源有机肥规模以上生产企业4家,年产量10万吨、产值5000万元。聚焦白羽鸡全产业链条,招引奥德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投产后年处理畜禽粪污能力达40万吨。
拓展高附加值产业链,让废弃物升“价值”。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导向,以基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利用为抓手,深度挖掘农业废弃物潜力,培育以食用菌、粪源有机肥为主导,生物质颗粒、环保板材等多元业态组成的“2+X”特色产业矩阵,实现从“废弃物”到“高值产品”的闭环转化。目前,培育高附加值企业4家,年转化秸秆等5.5万吨,生产生物质燃料、防火板材等产值达1.1亿元。
叠加“三效”添动力,打造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闭环撬动”增经济效益。采用“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粮大户”运营方式,引导食用菌生产企业与肥料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合作,形成“秸秆—食用菌—菌渣—有机肥—种植业”闭环,推动秸秆利用多级转换。
“全域联治”创社会效益。构建“畜禽粪污+处理中心+有机肥”资源化利用产业链,组织14家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中心,为100余家养殖户提供粪污转运、处理服务,实现“农户蓄积、中心处理、全县受益”。
“循环互融”强生态效益。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行动,引导有条件的养殖户开展适度规模种植,创建提升种养循环示范基地16个,推动农牧循环协同发展。临沭县林艳家庭农场占地面积60亩,建设15亩生猪养殖场存栏1400头,配套种植秋月梨园33亩、西瓜蓝莓套种园12亩,种养区域相互嵌合、优势互补。(王迪 王兴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