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8/25 16:36:47
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德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字体:

  前几天,一场罕见的大风骤雨,让山东德州市民了解了一个气象新名词——下击暴流。这次罕见天气虽然只持续了大约10分钟,影响面积约6.46平方公里,持续降雨量也不大。但根据事后调查结果显示,瞬时风速超过35米/秒(极大风12级),带来的破坏比较严重。据城管部门不完全统计,城区有倒伏绿化树木310余株,较大折枝170余处,数十辆车辆损坏,多处标识牌等市政设施损坏。

  “特点是发生在局部,短时降雨强,瞬时风速大,对城区带来的破坏更为严重。”德州市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张琳介绍,这是一次“小尺度”气象灾害的典型案例。这类气象预测预警至今仍是世界性难题。

  德州地处鲁西北平原,常见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干热风等,除洪涝外,影响集中在农业领域。但近几年来,暴雪、大风等原本少见的灾害天气出现次数明显增多,对城市居民影响更大。特别是今年以来,德州极端天气接连发生,4月和6月,两次大风天气侵袭,进入主汛期后,多次强对流天气引起大风骤雨以及连续出现高温天气等。据德州市气象台统计,今年以来,10级到11级大风出现了60多站次,12级大风出现了5站次。6月1日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但面弱点强,分布极为不均,出现了“东部防汛、西部抗旱”和旱涝急转情况。夏季平均气温28.5℃,为1951年以来最高。“极端天气事件的确有多发频发的趋势。”张琳说,全球气候变暖增加了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

  当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应对?

  在张琳看来,关键是因地制宜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补齐气象短板,加强气象基础研究。目前,德州市正在借助国家京津冀灾后重建项目的资金支持,建设11个激光测风雷达项目、4个X波段天气雷达项目、2个微波辐射计项目、2个风廓线雷达项目等。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弥补德州地区高空探测能力的空白,全市气象监测点也将从200个增加到450个,用来气象监测预警的实时数据将更加精准、及时,步入全省前列。张琳举例说,8月18日,陵城区、平原县、临邑县的气象台均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事实上强降雨只集中在5个乡镇,其他乡镇并未达到暴雨红色预警标准。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让天气预报预警更加精准。“现在低空经济是个比较热的概念,而更加区域化的、精准的气象监测,将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张琳介绍。

  另一方面,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离不开全民全社会积极参与,特别是提升居民气象科学素养。“比如,目前大风天气的频发,对部分建筑的附着物——太阳能热水器、光伏板、广告牌等的安装标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应及时作出反应。”张琳介绍,德州市有些小区的物业公司根据大风天气增多的情况,组织居民对一些废旧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检查清理,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这是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的积极表现。

  目前,德州市有20多项应急预案主要由天气预警触发,预警信息一般会通过短信、社交媒体以及官方媒体矩阵等触达群众。据悉,今后德州市还将建设预警信息靶向发布机制,向以乡镇等为单位的区域精准发布。张琳表示:“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市民对气象灾害预警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运用,使之更加有效。尤其是高温、强降雨、大风等,伤害性较强,要加强个人防护和应急处置,避免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