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审批要‘齐步走’,如今政策给力能‘抢跑’,政府部门主动上门送服务,市区两级‘审批管家’甚至熬夜帮我们备材料,这样的政企同心,让我们对项目推进充满信心!”滨州第二再生水厂项目负责人话语中充满对高效审批服务的赞许。
日前,滨州第二再生水厂项目拿到了全市首张桩基工程施工许可证,从申报到领证仅用1个工作日。这张“第一证”的背后,是滨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以改革破题、以服务提速,推动项目建设从“蹲着等”向“站着跑”转变的生动实践。
传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桩基工程与主体工程“捆绑审批”,设计方案批复、施工图审查等流程环环相扣,必须“走完一步再走下一步”,导致项目前期耗时冗长。滨州第二再生水厂项目若按常规流程,仅开工就要延迟35天,不仅将产生450万元违约金,更可能影响全市再生水利用考核目标的实现。
以前的串联式审批,已不适应现阶段发展需求。如何让项目早开工、早投产?该局把破解审批梗阻作为突破口,以创新思维重构审批流程。
“项目推进到哪一步,服务就跟到哪一步。”这是滨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践行的服务理念。今年以来,该局创新“123”帮办服务机制,构建市县一体帮办体系,建立重点项目手续台账,厘清三级审批清单,为每个重点项目配备“审批管家”,提供“全流程”“一对一”精准服务。
新年伊始,市县两级审批部门开展“大走访送服务”活动,对716个省市县重点项目逐一对接,上门送政策、讲流程、解难题。3月,针对滨州第二再生水厂项目的迫切需求,该局迅速组建专项帮办团队,深入项目现场开展批前辅导,将服务端口前移到项目最需要的地方。
滨州第二再生水厂作为2024年国家再生水重点城市核心工程,总投资2.98亿元,设计规模12万吨/日,建成后将成为城市“第二水源”,对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为确保项目2025年如期投运,改革试点势在必行。
流程优化并联跑。该局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拆分为桩基和主体两个阶段,允许桩基施工与主体设计、施工图审查同步推进,打破“上一步不完、下一步不动”的壁垒。帮办代办全程陪。组建由市、区审批和住建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审批管家”团队,从材料准备到流程协调全程跟进,确保申报“零障碍”。容缺受理信用担。对低风险项目实行“承诺-监管-惩戒”闭环管理,以企业信用代替部分前置要件,让项目“轻装上阵”。
1个工作日拿证,抢回35天工期,节省资金成本超59.5万元——这组数据,是滨州“桩基先行”改革试点的直接成效。影响更深远的是,改革为项目规避了季节施工风险,为2025年投运、2026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滨州审批流程优化的创新实践,“桩基先行”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审批思维定式,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蹲着等审批”到“站着往前跑”,滨州以审批服务的“减法”换来项目建设的“加法”,彰显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决心与成效,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注入了强劲动力。(记者 李伟伟 通讯员 邱德金 闫军印 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