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的文化社区建设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城乡居民的生活。从洋湖乡文化书院的三维实践体系,到信城街道“百姓村晚”的全民参与,从非遗工坊集群的文化传承,到“1234工作法”的精准服务,阳信县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服务提升幸福,构建全龄友好文化圈
在信城街道,“百姓村晚”海选活动吸引大量居民参与。快递员、司机、维修工人等普通群众纷纷登台,7岁孩童与70岁老人同台献艺,歌舞、小品、戏曲轮番上演。“零门槛报名、专业化指导”的模式让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活”起来。
信城街道创新“文化社区+”模式,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居民生活各方面。举办非遗传承课程34期,培训青少年700余人次,让传统文化在社区扎根。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现场,居民在欢笑与感动中拉近邻里距离。电影放映前,社区还结合影片开展法治宣传和科普教育,寓教于乐。
恒泰社区的暑期托管班上,孩子们练习书法,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信城街道“135”托管课堂以安全守护为基石,开设非遗传承、心理关怀、科技探索等特色课程,邀请专业教师授课,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文化浸润治理,绘就乡村文明新画卷
洋湖乡文化书院构建“阵地建设+宣传教育+文化服务+社会服务”三维实践体系,将文明实践延伸至乡村肌理。书院开展活动超100场,惠及群众7万余人次。升级后的“星火书屋”藏书8000余册,涵盖科普、文学、历史等领域。“阅读进基层”活动邀请志愿讲师开展读书分享、写作指导;“文明进校园”覆盖全乡6所中小学,通过交通安全演练、防溺水竞赛等32场主题活动,惠及师生5500余名,将安全与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洋湖乡推动红色教育、非遗传承、乡村文旅与产业融合四大特色阵地建设。红色教育通过重温革命历史、廉政宣讲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非遗传承通过鼓子秧歌展演、书法剪纸创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洋湖乡党委宣传委员吴文娟谈道,“只有走进群众生活,才能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创新激发活力,培育文明延续新范式
劳店镇湖畔嘉苑社区以“1+4”治理体系探索“党建+文化”融合新路径,改变5000余名回迁群众的生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层空间功能齐全,提供政务办理、科普馆、城市书房、舞蹈教室等8大功能区及专业活动室。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宋静静表示:“我们将坚持公益电影放映,优化影片选择,创新宣传形式,打造‘文化社区’品牌活动。”通过走访和招募,挖掘社区文化能人55名,组建秧歌社、太极社、书法社等8大社团,开展“滨滨学堂”课后培训12期,老年戏曲养生课惠及500余人次,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传承激活基因,书写文脉新篇章
水落坡镇的非遗工坊集群成为传递乡土记忆的课堂。传统木作、拓印、书法绘画等沉浸式课程吸引众多青少年和游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温明英说:“非遗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文化延续。通过这些活动,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价值,让文化基因在心中生根。”
文化社区图书阅览室书香浓郁,今年已举办阅读活动、健康知识普及等惠民活动30余场,服务群众1.1万人次。居民张大爷感慨:“以前没事干,现在有了文化活动,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阳信县以文化社区建设为抓手,创新形成“1234”工作法,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创新化,推动文化资源下沉、服务精准供给与基层治理融合,构建“县级文化书院+乡镇文明实践所+村级文明实践站”三级服务网络,让文化惠民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周霄航 田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