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庄市薛城区坚持“文化惠民、育民、乐民”理念,深耕基层沃土,着力构建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创新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精准直达基层,坚定不移走好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二十八载消夏:百姓舞台唱主角,文化盛宴进家门
璀璨灯火映照下的印象临城文化广场,器乐合奏《铁道游击队之歌》激昂的旋律点燃了夏夜热情,台下掌声如潮。七旬老人轻声哼唱,孩童模仿舞步,年轻人举手机记录——这生动的一幕,是薛城区第28届百日消夏群众文化艺术节的缩影。
历经二十八载淬炼,消夏节已成为薛城人民夏日不可或缺的文化品牌。本届艺术节创新取消主会场,坚持“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将13场演出精准送达社区广场、乡村集市等群众家门口。
演出紧扣“群众文化进基层”主线,参演主体大都来自基层庄户剧团和文艺志愿服务队,节目通过小戏小剧展演、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赛事层层遴选产生。这一变革,深刻体现了群众是文化活动的真正主体,使薛城本土文化的绚烂多姿与深厚积淀得以全方位、多维度呈现,让文化从“远观的风景”真正融入“可感可触的幸福日常”。
小戏小剧“种”文化:乡土故事自己编,时代新风润心田
“过去是等着看戏,如今是自己编戏、自己演!”薛城区周营镇庄户剧团成员感慨道。他们创作的快板,将乡村振兴政策编成朗朗上口的乡音俚语,在集市演出时场场爆满。这正是薛城推动文化惠民路径升级的生动写照:从“送戏下乡”向“戏从乡出”转变,让群众成为文化创作的主体。
在今年4月举办的文化惠民小戏小剧展演中,来自7个镇街的21支基层剧团带来了300余个坚持“群众主体、原创导向”的节目。这些作品深植本土沃土,将家风传承、红色记忆、时代新风等主题融入其中。通过“镇街联动、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舞台精准嵌入古会、集市等群众“抬脚就到”的人气聚集地。取材于邻里调解的小品《诚信是金》、融合本地曲艺特色的莲花落《歌唱新时代》等,带着浓郁的泥土芬芳,使文化不再是外部输入的“礼物”,而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展送戏下乡110余场,培育基层文艺骨干1300余人,有效实现了“村村有好戏、户户有能人”。
公益培训育沃土:精准滴灌育能人,文化薪火永相传
如何让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四季常青?薛城的答案是:精准滴灌,分层分类。区文旅中心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文化菜单”:为中老年群体开设戏曲、模特、广场舞课程;为青少年提供器乐、舞蹈、书法培训……举办120余期公益培训,惠及学员5000余人次。
精心策划的150余场节庆活动,赋予传统节日新内涵;成功举办“文化馆服务宣传周”“行走的美育课堂”系列活动,包括大型展览、校园普及等12场活动,惠及群众1.1万人次。文化发展模式已从“政府主导”转向“群众自治”,形成了“培育骨干—自主活动—反哺社区”的良性生态链。(渐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