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牟平区文化社区(文化书院):文化达基层 书香润民心-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9/10 11:23:43
来源:烟台市牟平区委宣传部

烟台市牟平区文化社区(文化书院):文化达基层 书香润民心

字体:

  清晨的金埠街社区,城市书房刚开门,老人便牵着孩子走来,书架前响起轻轻的翻书声;午后的新城书院,“古诗词鉴赏”课堂上,孩子们念着“春眠不觉晓”,稚嫩的声音撞在窗棂上——这是烟台市牟平区文化社区寻常的一天,也是文化浸润市井烟火的生动剪影。

  当社区广场的吕剧唱段引街坊驻足,退休教师在“星光夜校”教年轻人吹口琴,中医专家把诊脉台搬到居民楼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场所增多,更是牟平用真心为笔、服务为墨,在城乡铺展的“书香画卷”。作为滋养群众精神家园的民生工程,牟平文化社区建设正从“阵地建设”走向“人心凝聚”,从“活动开展”迈向“习惯养成”,成为点亮生活的 “文化灯塔”、涵养文明的“精神沃土”。

  阵地为基:搭建家门口的“文化驿站”

  牟平着眼文化惠民,将阵地建设摆在民生工程突出位置,让优质资源走进社区。今年初,6个省级试点社区如珍珠串联城乡:金埠街社区文化书院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党群服务站“双站联动”,图书角绘本摊开,培训室钢琴半掩,活动日历排得满满;师范路社区文化书院中,老物件展示区与电子阅读屏相映,老人在旧缝纫机前忆往事,年轻人对着屏幕读电子书。这些阵地不是冰冷房间,而是满是生活气息的“文化客厅”。

  资源“下沉”更贴心:杜木匠木作博物馆老匠人带孩子刨木凿榫;雷神庙战斗遗址讲解员用老照片讲革命故事;山东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展品进社区,让居民触摸千年智慧。6月10日,8处优质文化场所纳入社区服务版图;7月2日,牟平邮政捐赠的6000册图书上架,从天文地理到生活窍门,应有尽有。这些阵地如“文化毛细血管”,把书香与暖意送到百姓身边。

  师资为魂:汇聚滋养民心的 “文化活水”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为社区课程备课,这是校地共建的成果。6月6日,“校地共建文化社区”启动,双方承诺“把课堂搬进社区”。如今,中医专家健康讲座成“爆款”,学生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场场满座,中医药文化如春雨滴进居民心里。

  部门力量悄然汇聚。6月25日专题会议上,形成10类111门课程的“文化书院课程资源库”,从政策解读到书法入门,从急救知识到亲子教育,居民总能找到心仪“文化大餐”。

  最动人的是社区“民间高手”:金埠街社区退休教师李先生免费教孩子吹奏;新城社区剪纸艺人张女士带街坊剪“福满家园”窗花;政府街社区老党员刘先生用牟平方言讲红色故事,孩子们总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通过“调研+互荐+自荐”,6个社区依托达人挖掘出161门特色课程,这些带烟火气的知识,像家常菜般熨帖人心。

  活动为桥:编织浸润日常的“文化网络”

  文化的魅力,终究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显现。牟平社区文化书院里,一场场接地气的活动让文化从书本走出,融进柴米油盐。

  不同社区有不同“文化味道”:金埠书院“星光夜校”里,上班族学外语,宝妈练形体,灯光亮到深夜;政府街书院“海洋大集”上,渔民后代讲“赶海故事”,孩子玩贝壳拼图,义诊桌前排长队;乐读居书院中医讲座后,居民围着专家问“三伏天养生”,笔记本记满偏方……

  机制为脉:守护持续生长的 “文化生态”

  让文化种子扎根结果,需精心培育机制。牟平用“组合拳”让文化社区建设有温度、有韧性。

  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文化书院院长,是牟平的“硬杠杠”。“每天上班先去书院转,看看缺不缺书,问问想上啥课,成了习惯。”金埠街社区书记杨志超说。参与建设的区直部门各有“资源联络人”,居民“点单”后,联络人“派单”,如快递般把服务准时送到家。

  如今的牟平,文化社区版图还在扩大。编制手册、深化共享、打造特色……下一步计划藏着让书香更浓的决心。当书法家题写的院名上墙,“文化展示墙”贴满居民作品,更多社区加入“文化接力”,每条街巷都将飘着墨香与欢笑。

  傍晚的书院,最后一位读者合上书,管理员关灯,月光照亮“文化惠民”四个金字。这或许就是牟平文化社区建设的真谛——不追轰轰烈烈,只愿在柴米油盐中为百姓添诗意,在邻里间为生活增暖意。(王兆娟)

【纠错】 【责任编辑:贾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