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齐鲁大地的青山绿水间,一场由“银发力量”引领的乡村振兴变革正悄然发生。71岁的刘长岭指尖轻点,直播镜头前展示独创修剪技法,清晨的果树还沾着露水,他种的苹果已通过“云端”直达市民餐桌;60岁的赵德田30年扎根山区,如今在朋友圈发送农技顺口溜,让“数字农谚”翻山越岭惠及千家果园;花甲之年的张建华退休后背起直播设备,将山村美景和农产品送上“云端赛道”,带领村庄闯出共富新路。
从传统农人到“银发网红”,从田间地头到数字云端,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握稳手机云台,以几十年积淀的农耕智慧融合新技术、新平台,打破年龄与土地的边界,书写着“老把式”的“新农经”。
刘长岭
仅用两年时间,传统农人转型成“银发网红”
刘长岭正在查看果园里的苹果。
8月份的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71岁的刘长岭就在济南市南部山区仲宫街道的果园里忙碌起来。而此时,在几十公里外的济南市区,部分市民已经收到了一个“甜蜜”的快递。这些苹果,正是刘长岭前一天下午通过直播售出的。经过顺丰连夜运输,从枝头到餐桌,仅仅用了十几个小时。
日前,记者走进刘长岭的果园,看到他正用手机直播展示他独创的“一推二揉三压四定位”果树修剪法。这位有着40多年种植经验的“老农人”,如今已成为当地运用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
2019年,刘长岭对50亩老果园实施全面改造,引进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李林光团队研发的“鲁丽7号”苹果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抗病性强、免套袋栽培等优势,配合“宽行密植”栽培模式,使果园管理效率提升40%,病虫害发生率下降60%。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绿色种植体系:全面停用化学农药,改用生物有机肥;安装25盏智能灭蚊灯实现物理防虫;配置8%比例的专用授粉树提升果实品质。这套体系不仅通过有机认证,更使苹果糖度稳定在14.5度以上,收购价较传统品种高出30%。
每天傍晚,刘长岭都会举着云台稳定器在果园拍摄短视频。从最初面对镜头的拘谨,到如今能娴熟运用多角度拍摄,这位“50后”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人到“银发网红”的转型。他的“果农老刘”账号已在多个平台积累12万粉丝,通过“直播+社群”模式,2024年实现线上销售额180万元。
“刚开始连手机对焦都不会,现在能独立完成脚本创作和后期剪辑。”刘长岭告诉记者。这种“云端直销”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出山难”问题,更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信任链条。
在刘长岭布满老茧的双手上,我们既感受到传统农耕的智慧结晶,更触摸到现代农业的创新脉搏。当越来越多的“老农人”学会用科技之犁耕耘希望,用数字之桥连接市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广袤田野间徐徐展开。
赵德田
三十载扎根山区,“朋友圈”拓出富农新路
赵德田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
清晨,今年60岁的赵德田熟练地编辑好一条配有图片和技术顺口溜的内容,点击发送到朋友圈。不一会儿,点赞和咨询的留言就从南部山区各个村庄、甚至全国各地汇聚而来。这位山东省科技特派员,30多年来扎根山区,如今借助互联网,将他那些朗朗上口的农技“绕口令”送进了千家万户,让古老的果园焕发生机。
“果树涂白好处多,防冻杀菌护花芽……”在柳埠街道,果农们早已习惯每天从赵德田的微博、美篇或朋友圈获取这样的“技术日报”。谁家果树该防虫了、谁家该剪枝了,看看他的网上更新便一目了然。这位大家口中的“果树郎中”,不仅把课堂设在树下,更搬到了云端。
赵德田与互联网结缘,源于一份放不下的牵挂。他曾因工作调动离开技术岗位,但心里始终惦念着果农,尤其是几家困难户的园子。为了让技术指导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他主动学习微博、美篇等新媒体操作,将几十年积累的农技知识编成一句句通俗易懂的顺口溜,配上现场图片,发布到网络平台。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数字农谚”迅速传播开来。一条关于嫁接技术的顺口溜下,天南地北的果农畅快交流:“我最近正在嫁接油杏,看到这篇太及时了!”“按您方法,昨晚全部嫁接好了!”……山区的技术经验,就这样飞越重峦、惠及四方。
除了传授技术,赵德田还成为南部山区的“代言人”。他将当地的优美风光、人文历史和特色产品发布到网上,吸引更多关注。他说:“只要对果农有好处,谁用都行。”这份无私分享,让他赢得了远超一地的尊重。
从面对面教农户熬制“糖醋汁”生态防虫,到线上讲解如何防治“枣疯病”;从开车穿梭于盘山路的线下奔赴,到动动手指的线上即时送达—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他30多年如一日的初心。如今,他的微信好友中有上千名农户,每天看赵德田的朋友圈学技术,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
这位爱说顺口溜的科技特派员,用最传统的智慧与最现代的工具,默默守护着果农的丰收希望,书写着新时代“老把式”与“新农技”融合的生动故事。
张建华
退休不下一线,用互联网帮农产品踏上“新赛道”
张建华(左)在直播中。
“老书记您可真不简单!不光带领村民致富,还会直播带货,把王老村建设得太漂亮了!”9月7日清晨,雪野街道王老村游客服务中心前,来自临沂的游客紧紧攥住张建华的手,连连称赞。张建华笑着道谢、热情邀约后,便匆匆背起设备往山顶赶—上午9点的直播,他从不迟到。
时针刚过9点,张建华的直播间准时开启。“各位网友早上好!这里是雪野街道度假区‘天上的街市’项目,网红桥惊险刺激,玻璃水滑道清凉解压,还有姜宝部落、研学基地等着大家……”他手持设备边走边介绍,动作自然、话术精准,与粉丝的互动更是让直播间热度飙升。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游玩套票售出超千单,烈日下的张建华额头满是汗珠,却依旧精神饱满、侃侃而谈。
这位年过花甲的“直播达人”,曾是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王老村党支部书记。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全体村民,自力更生闯新路、上项目,通过合作搞旅游开发,南下北上争取各方扶持,让昔日破旧的小山村蝶变为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级森林乡村”于一身的明星村庄。
2022年,山乡集团联合政府搭建直播助农基地,为农产品开辟线上销路。“咱村的生姜品质这么好,不能让‘金疙瘩’卖成‘白菜价’!”已退休的张建华,依旧满怀“带村民致富”的激情,决定赶一回时髦“开直播”。
从零起步,张建华成了“新农人学生”:白天泡在生姜种植基地,拍长势、讲品质,坚持每天更新一条短视频;晚上学电脑操作、记平台规则,还对着镜子练习表情、手写直播稿。“年轻人能干的,我为啥不行?”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他的账号渐渐积累起粉丝。
如今回忆起第一次开播,张建华仍历历在目。“平台直播间千千万,退休老书记不常见!”一句朴实又幽默的开场白,让他迅速圈粉。随着直播间最高浏览量突破70万,王老村的生姜、板栗等农产品插上“云端翅膀”,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的张建华早已是娴熟的“直播能手”,还被聘为济南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特聘导师,通过课堂培训,带动起村里更多的年轻人接过助农接力棒。
从带领村庄蝶变的老书记,到帮农产品踏上“新赛道”的新农人,再到培育乡村人才的“特聘导师”,张建华用一辈子的坚守证明:退休不是终点,学习永无止境。只要心里装着村民,在哪儿都能为乡村振兴添把力—这便是对“退休不褪色,初心永在线”的最好诠释。
(文/图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钱堃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