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中的露天电影、供销社的蔬果清香、邻里街坊的对弈落棋、稚龄顽童的嬉戏喧闹……儿时才有的亲切场景,在青岛市海信桥地铁站口的畅享汇商业体里发生着。
作为青岛地铁自营的站口商业产品线,畅享汇高效利用站口空间,引入多元便民业态,创设社区共享空间,打造独具青岛特色、地铁特色的“小而美”站口商业综合体,让老城找回了昔日“大院生活”的温度,又增添了现代城市的便利,成为了城市社区商业的新范式,也诠释了畅享汇“畅享美好生活,幸汇万千精彩”的建设初衷。
海信桥站位于延安三路、台湛路合围区域,周边聚集着海信·都市阳光、天泰阳光地带、台湛路小区等居民社区,中联U谷2.5产业园等商业园区,还有台湛路小学等学校。在这样的中心城区建地铁站,常见的做法是将其点缀为口袋公园,而在青岛地铁,却有别样的尝试——将站口土地建成精准服务周边社区居民的小型商业综合体,畅享汇产品线应运而生。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地铁站口周围人口密度高,业态需求多,容易形成消费商圈,吸引乘客、旅客以及周边1-2公里的居民前来消费,建设成小型商业体,就是将地铁的线网优势、流量优势转化为提振消费的场景优势,稳步释放消费动能。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定位为“多元人文睦邻社区”的畅享汇·海信桥项目,从规划之初,就聚焦周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放大地铁站点作为“社区生活圆心”的功能。项目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相当于传统购物中心的十分之一,却囊括了从生鲜超市到教育培训、从餐饮服务到体育休闲的完整社区生活链条。这种组合看似偶然,实则精心设计:传统供销系统带来的农产品直供模式,保证了生鲜产品的品质与价格优势;网红餐饮和娱乐业态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儿童兴趣辅导和体育项目则牢牢抓住了家庭和品质人群消费。
这种空间重构不是简单的商业组合,而是基于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深度理解,畅享汇产品线提供了一种小微综合体发展新思路:不追求大体量,只深耕“最后一公里”的生活服务。凭借其精准定位周边客群、创新社区共享空间、精细化自主招商运营,交出出租率100%的好成绩。
“畅享汇的业态规划和招商落位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我们在项目一线成立了攻坚班组,党员骨干、管理人员常驻项目,带着业务人员逐项研究。从商铺点位开发到项目业态招商,从消防安全管理到日常运营活动,班组成员齐心协力,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争取,最终交出了不错的成绩,我们的消防安全管理还被威海路消防中队选为了安全教材。”畅享汇·海信桥项目负责人李京京说。
除海信桥项目外,畅享汇的其他站点项目也各有特点:青岛站项目引入本地品牌和流量品牌,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青岛印象第一站“文旅特色商街”;台东站项目引入时尚快消品牌,让年轻人聚集的传统地标焕发文旅商业新势能;团岛站项目将餐饮休闲、生活服务网罗起来,打造活力与烟火气息的便民生活场景。
从提供物质刚需到生活服务,从品牌多样化选择到消费者情感连接,从单一的商业经营提升为复合型的经营生态……今天的畅享汇,正在成为消费者家以外的“第三生活空间”。这或许就是未来城市社区生活的缩影,不需要宏大,但一定要精致;不需要全面,但一定要有温度;不仅关注消费,更要回归生活本身。畅享汇改变了交通节点的“匆匆而过”,创造了停留型消费新场景、社区生活共同体,这是青铁商业交给城市的“生活方程式”。
轨道交通,这条地下“银线”不仅编织着城市的交通脉络,更在深层激活消费场景、重组商业要素、创造需求触点,成为撬动消费能级提升的隐形杠杆,推动实现供给升级与消费升级间的良性互动---市民乘客收获着便捷的出行服务、多元的消费供给,沿线商户收获着资源嫁接、互利共赢的经营生态,而这座城市收获着便民消费服务水平的提升,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一座更宜居、更美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