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青岛湾海草床生态补偿修复项目启动;青岛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启动……今年以来,青岛围绕打造人海和谐生态环境,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青岛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组织实施了一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现代化。如今的青岛,海更蓝,岛更秀,湾更美。
岸滩“变身”
俯瞰小岛湾北岸,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滨海步道依海而建。岸滩上,游人赶海、戏水,享受着大海的馈赠、亲海的空间。
然而,就在多年前,这片岸滩还是另外一番景象。小岛湾北岸的海边全是养殖池,私搭乱建、污水四溢情况严重,根本没有游客来玩。
2019年以来,青岛蓝谷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依托,实施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和小管岛生态修复工程,清理小岛湾及小管岛周围海域养殖设施,同时建设滨海步道、沙滩公园等设施,拓展市民的亲海爱海空间。
据蓝谷管理局介绍,自修复工程实施以来,蓝谷海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Ⅰ类海水水质区域不断扩大,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小管岛周边海域浮游生物物种从105种跃升至176种,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此外,海洋生态品质的提升带动了旅游业发展,2024年蓝谷接待游客量突破110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140亿元。2025年,青岛蓝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作为15个典型案例之一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这是青岛以海洋生态修复保护促进岸滩“变身”的缩影。近年来,青岛重点对胶州湾红岛岸段、唐岛湾岸段、古镇口岸段、小岛湾北岸岸段受损岸线开展整治修复,清理近岸构筑物和生活垃圾,修复沙滩,恢复海岸带植被,打造“自然岸滩—生态护岸—海岸带植被”完善的海岸带生态防御系统,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建设亲海广场、海岸绿道,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车行观海、骑行慢道、亲水步道、观景平台、休憩驿站、视觉通廊”的海湾要素集中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组织实施了一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其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项目16个、资金18亿元,撬动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入约130亿元,修复海岸线约110公里。”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域海岛管理处张崇阳说。
岛湾“养生”
灵山岛是北方第一高岛、青岛市最大的有居民海岛。过去,岛上居民主要依靠养殖业和捕捞业为生,渔业生产方式粗放,岛上设施不完善,相对封闭。近年来,青岛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4.6亿元,累计投入资金6.75亿元,对灵山岛实施整体整治,修复滩涂底栖生物生境,推广清洁能源、光伏发电等,灵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并吸引了诸多民宿登岛营业,每年约有12万游客登岛游玩。
岛湾“养生”,增加了发展的“含金量”。近年来,青岛在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大公岛和小管岛实施了8期生态岛礁整治修复工程,修复海岛5个,完善了海岛基础设施,改善了岛上生态环境,有力促进了海岛游发展。
今年,青岛进一步提升海洋治理能力,围绕海岛、海湾发力——
4月,青岛湾海草床生态补偿修复项目启动。这是青岛市首次将非法捕捞水产品公益诉讼案件的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海草床生态修复,开创了青岛市将公益诉讼生态赔偿资金定向用于海草床修复的先河。项目在青岛湾划定1750平方米修复区,计划移植鳗草种苗近35万株。通过海草床生态修复,筑牢海洋生物繁育的生态基底。
7月,青岛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举行挂牌仪式。这是青岛首个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项目拟通过微地貌改造,在预修复光滩打造适宜生态环境,结合人工植被修复的方式在胶州湾海域开展盐地碱蓬滨海盐沼湿地修复,修复面积40亩,使修复后区域逐步演变为健康稳定的滨海盐沼生态系统。据测算,该项目碱蓬成熟后每年将产生近万元的碳汇价值。
纵观青岛,海、滩、岛、湾浑然一体,分布着120个海岛、49个海湾。通过开展系列退养还滩(海)、沙滩整治修复、护岸生态化改造、牡蛎礁生态修复、海藻场生态修复等工程,青岛正不断改善海洋受损生态功能,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绘就人海和谐的“蓝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