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东昌湖岸边,晨练的老人伴着鸟鸣舒展筋骨,岸边座椅旁看不见一片纸屑;正午的十字路口,车辆自觉礼让行人,斑马线前暖意流动;傍晚的社区广场上,居民忙着健身娱乐——这是聊城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日常剪影。
自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以来,聊城市以“创则必优、建则必成”的韧劲,让文明从“创建指标”化作市民的生活习惯。如今,在聊城“我为文明出份力”已从口号变成实景,城市文明正以“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姿态,生长为动人的城市气质。
管理细化,筑牢文明“基本盘”
违法停车是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聊城市将治理违法停车作为突破口,创新将城市道路及路沿石以上建筑退线区等公共区域列为联合执法范围,填补部门执法空白。联合执法分工明确、密切配合、高效协同,全覆盖巡查,针对违停常见、多发领域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整治,市城区街道车辆停放秩序明显改善。
为推动基层治理从过去的“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聊城市以“三治”之力构建起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精准高效的治理体系。突出“智治”,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市委定期听取汇报,在关键时间节点进行总体部署和阶段性推进。主要领导多次实地督导,各级领导下沉一线办公,持续推进创建工作走深走实。突出“共治”,健全联动协作机制。建立职能部门与属地街道协同机制,创新“城警联动,并肩行动”机制,彻底消除城市管理“盲区”。突出“细治”,健全精细管理机制。探索出“定期与暗访结合、交办与整改闭环”的全方位督导办法,形成“走街”办公工作模式,推动工作在一线解决,助推基层治理质效提升。
全民参与,绘就文明“同心圆”
文明的底色,是“人人参与”的热乎气。目前,98.3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5200支服务队,活跃在聊城的各个角落。聊城市不断加强项目推动、示范引领、品牌打造,持续提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培育出“两河喜鹊”“尚善水城”“水城巾帼美”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
为让每个市民从“被引导者”变成“主动参与者”,聊城市还建立了市级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库,首批入库项目38个,涵盖服务中心大局、百姓民生、基层治理等领域。聊城市积极探索社企对接模式,举办了首届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项目储备赛暨社企对接会,在35个志愿项目中选拔14个进行路演,现场对接社区资源和爱心企业资源,实现了公益资源“供给侧”与“服务端”有效匹配。
聚焦创新,托举文明“大幸福”
创建文明城市,深化创建领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新治理模式、利用新技术手段是关键。为打造文明之城,为群众开创美好生活,聊城市在“创新”二字上下足功夫。
创新载体,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同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用科技赋能文明城市创建,着力推进城市运行数字化转型,用信息技术服务群众文化需求,持续推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交”等城市管理平台建设,让城市治理更加规范、群众服务更加贴心。
创新理念,打造服务群众的特色品牌。在全市持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共建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我们的节日”品牌。同时拓展“热心市民”工作,将民生问题、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教育等有机融合,培育打造“市民巡访团”“聊城二哥”等群防群治品牌。
创新形式,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把精神文明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制作推出“致敬城市微光”系列文明宣传片、“文明有礼”系列宣传动漫等一系列生动、感染力强的公益宣传片。(记者 史守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