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看,这雏菊纹扎得还行不?”9月12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柳泉社区文化书院里,居民李玲戴着胶皮手套,攥着刚捆好的素布,凑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跟前问。
桌上靛蓝染液冒着细碎气泡,传承人手指翻飞,稍事停顿说道:“再把边角捏紧点,染出来更整齐。”李玲立马调整姿势,素布在她掌心叠出规整的褶皱,麻绳勒出的纹路里,满是对“青出于蓝”的新鲜好奇。等方巾染好展开,淡蓝花瓣映着她的笑脸:“今晚就给小孙女当枕套,明早带她来认蓝草!”
这样的场景,在淄川区25个特色文化书院里几乎周周都有。公孙社区文化书院,京剧唱腔刚飘出门缝,就勾着居民孙月华快步赶来。她攥着泛黄的《红灯记》唱本,跟着区老年大学京剧团团长王洪兰开嗓:“提篮小卖拾煤渣……”唱到动情处,手不自觉地比出剧中动作,眼神亮得像淬了光:“年轻时就爱这口,可没地儿学,现在下楼拐个弯就到,一天不来书院就惦记。”旁边几位老人也跟着哼,偶尔忘词了,你递个眼神我提句词,满屋子都是戏韵。
这些散落在居民身边的文化书院,正是淄川区以“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为目标打造的特色阵地。而文化书院能“活”得这么热闹,关键就在于“按需供给”的贴心服务——各社区提前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把“老中青少”不同群体的需求摸得门儿清。将军头村文化书院针对“一老一小”,联合老年开放大学开起合唱、智能手机课,还为孩子打造了集学习、娱乐、安全教育于一体的“成长能量站”;般阳社区文化书院推出“强哥就业工坊”,一边教直播带货、简历优化等实用技能,一边开葫芦丝、手工编织课丰富生活。如今,“需求征集—项目筛选—资源匹配—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更让文化书院每一项服务都精准戳中群众“急难愁盼”。
为了让文化服务更有深度,淄川区还在资源整合上花足了心思。钟楼街道的苏相文化书院里,战国名相苏秦的故事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青年苏秦”卡通形象贴满墙面,孩子们围着“合纵游”地图叽叽喳喳提问,高校专家蹲在地上,指着地图上的路线讲起历史典故;旁边的展柜里,“苏相印象”书签、钥匙扣等文创产品摆得满满当当。
随着文化书院影响力渐深,更可喜的变化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居民从文化服务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建设的“主人翁”。76岁的吕允松在淄矿社区文化书院当起书法老师,“感觉自己是社区主人”;城里社区居民在文化书院“银龄学堂”学反诈题材剪纸,在“绿芽课堂”做托管,居民孙毅说:“现在遇事互相帮衬,像一家人。”
如今,淄川区每年依托文化书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3000场次,服务近25万人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文化更有烟火味,让生活更有书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