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将至,山东省莒县峤山镇庙东头村的应急广播突然响起:“各位村民请注意,未来6小时我县将出现大到暴雨,伴有雷电,低洼地区居民请立即转移至村文化大院……”熟悉的乡音穿透雨幕,村民们闻声而动,有序转移。
这是莒县应急广播在今年防汛一线的日常场景。目前,这道“空中防线”已成为打通防汛预警“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莒县地处沂蒙山区,地形复杂,部分偏远山村曾是预警信息的“死角”。“以前暴雨天,村干部挨家挨户敲锣喊,山路滑、户数多,等通知到了,水都快进院子了。”龙山镇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波的回忆里藏着过去的窘迫。
为破解这一难题,莒县积极筹措资金,先后共投入520多万元,并探索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应急广播按照“一条链路、两个中心、三级平台、四组通道、五个终端”的思路来建设。目前,覆盖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的21个应急广播平台、3096个显示终端、16个户外智慧应急广播大屏平稳运行,在线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整个应急广播体系实现了“队伍专职、场所专设、制度专立、供电专项、网络专用、车辆专配、经费专列、档案专属”。
“方言版”播报是莒县应急广播的一大特色。针对农村老年人口多、对普通话感觉陌生的实际情况,莒县组建由村干部、老党员组成的“乡音播报员”队伍,用接地气的方言解读预警信息,配上通俗易懂的避险口诀。
“暴雨来,别发慌,高处转移最稳当;断电源,关燃气,生命安全排第一……”在洛河镇洛河崖村,68岁的播报员单宗玲用方言反复播报避险常识。村民们说:“听着单大哥的声音,就像自家亲人在提醒,心里踏实。”
为保障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村民,入汛前,莒县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加大巡护巡检力度,不间断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巡检,及时排查检修线路及设备的故障,并强化应急广播运维值守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处理各终端故障,保障应急广播正常运行。
应急广播的应用高效,更体现在与防汛体系的深度融合上。莒县应急广播指挥中心积极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接,制订防汛信息推送应急预案,并联合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应急信息共享机制,气象数据、水文监测信息与广播系统实时联动,一旦达到预警阈值,县应急广播指挥中心可在3分钟内启动全域播报,乡镇、村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叠加本地化指令,实现了群众坐在家中随时收听汛情权威资讯以及防范知识。
如今,莒县应急广播不仅是防汛“预警员”,还承担着政策宣传、灾害科普等功能。据统计,今年汛期以来,全县应急广播累计播报天气预警信息300余次。一声声穿透风雨的播报,正成为莒县大地上最动人的平安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