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位于山东省宁津县时集镇的“三椿晖”幸福食堂,饭菜飘香四溢,志愿者王晓燕细心搀扶着老人李德岭落座用餐;不远处的街巷中,网格员与志愿者围坐老人身旁,手持反诈骗宣传手册,细致讲解养老诈骗的常见套路……这一幕幕暖心场景,正是时集镇将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时集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志愿服务为“纽带”,串联起“三椿晖”幸福食堂等特色服务阵地,通过“治理赋能文明、文明反哺治理”的双向联动,让基层治理既具有破解民生难题的“硬实力”,更有浸润乡风民心的“软支撑”。
志愿服务织密网,闭环治理解民忧
宁津县时集镇打造“高效响应、闭环解决”的服务体系,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全流程。志愿者凭借“人熟地熟”的优势,下沉田间地头、穿梭街头巷尾,既是服务群众的“移动驿站”,也是化解矛盾的“法治帮手”。面对老人社保认证、惠民政策咨询等简单诉求,志愿者当场对接办理,实现“小事不出村、服务零跑腿”;遇到宅基地边界纠纷、务工薪资拖欠等复杂难题,志愿者第一时间详细记录诉求、梳理关键信息,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权,随后同时将问题上报山东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解平台,启动协同处置流程。
依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平台将诉求精准分流至对应责任部门,志愿者全程跟踪督办办理进度,实时向群众反馈进展。从诉求收集、分类派单,到部门依法处置、结果公示,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有规可依,彻底解决了群众“多头跑、反复问”的困扰,让民生难题在法治框架与高效联动中得到妥善解决。
“三椿晖食堂+红色基金”激活乡风文明新动能
用“小载体”撬动乡风文明“大变革”。王庄村在全镇率先建起“三椿晖食堂”,每月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1至2顿免费午餐,志愿者轮流承担买菜、做饭、陪老人聊天等服务,让食堂成为名副其实的“孝老爱亲根据地”。
食堂的持续运营,离不开本土企业的爱心接力:在村支书周为民的带动下,村里企业主动承担每餐费用,多年来从未间断。此外,食堂还化身“共享办事厅”,村民办婚丧宴席可免费使用锅具、桌椅,志愿者同步提供端菜、清扫等服务。借此契机,村里倡导“白事一碗大锅菜、酒席不铺张浪费”的新风尚,“以前办场丧事得花不少钱,现在能省上千元。”村支书周为民说道。
为让文明新风“长效续航”,王庄村还牵头成立红色基金:志愿者上门动员在外乡贤、企业主、村民自愿捐款,不摊派、不限额,截至目前已募集2万余元。同时,村里深挖身边践行文明、传递正能量的鲜活案例,通过村广播循环宣讲、群众推选等方式,让优秀行为成为群众可学可做的“活样板”。如今,“赡养老人受认可、帮邻居办事受表扬”成为村里常态,村党支部凝聚力显著提升,好乡风、好家风在潜移默化中蔚然成风。
“搭把手”法援先锋队法治惠民送到群众身边
“以前看不懂法律条文,经志愿者一讲,心里就踏实了。”在时集镇社区集市的普法活动上,村民时阿姨咨询完子女赡养问题后,连连为志愿者点赞。这是该镇“搭把手”法律援助先锋队开展法治惠民服务的一个缩影。
宁津县时集镇“搭把手”法援先锋队以志愿服务为核心抓手,依托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力量与热忱,推出多样化普法举措:针对企业的合同纠纷等高频法律问题,志愿者化身“法律专家”,通过专题讲座解读合同签订与履行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剖析风险根源,协助企业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与风险防范机制;开设定期“普法小课堂”为多家企业答疑解惑,助力降低经营法律风险,赢得企业负责人广泛认可。
在社区集市的普法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设置法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法律知识问答等形式,让普法更接地气。活动中志愿者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民法典》等法律条文,还结合群众关心的赡养、继承、邻里纠纷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下一步,该先锋队将持续发挥志愿服务的虹吸效应,组织志愿者深入各村,聚焦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定制化普法宣传、政策解读与便民服务,让法治阳光照亮基层每个角落。(白嘉坤 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