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海之滨的威海职业学院校园中,活跃着一群来自赞比亚的留学生。今年3月31日,赞比亚-“班·墨学院”(中国土木)在威海职业学院举行了新生开学典礼,17名赞比亚留学生正式入校学习。
2023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省委外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2024年6月,威海职业学院联合赞比亚铜带大学、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成功落地非洲首个“班·墨学院”。正式运行以来,威海职业学院探索出一条以职业教育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职教出海”新路径。
赞比亚-“班·墨学院”揭牌。
“中文+技能”课程 “文化+生活”熏陶
“我叫查尔斯·萨卡拉,目前就读于威海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我对科技与探索的融合很感兴趣,计划在一家中国建筑公司工作。”21岁的赞比亚小伙用中文介绍自己,经过近半年的学习,他的中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语言交流是17名赞比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技能要过的第一关。在课程设置上,威海职业学院充分考量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未来职业发展,依据《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在国际中文远程智能教育中心开设了《初级汉语》《汉语口语》等课程,每周20课时,口语训练占比达40%。同时,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其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所需的语言能力精准对接。目前,在班主任兼中文教师孟曙光的课堂上,留学生们已具备基础日常对话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能够运用中文表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词汇。“他们认真好学又刻苦,进步非常大。”孟曙光说。
赞比亚留学生在上中文课。
威海职业学院建筑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朱泽宇介绍,在专业课方面,学校开设了《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CAD》等课程,课程深度融入国际典型工程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为留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今年5月初,学校还带领留学生走进威海利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实践观摩,沉浸式感受和学习装配式建筑等先进建造技术。
赞比亚留学生正在实训基地体验模拟操作。
留学生远在异国他乡,学校也特别重视他们的生活体验。为此,学校精心打造了“走进中国·魅力中华”课程体系,规划20个特色模块,让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同时,利用节假日常态化开展“知行中国”城市实践活动,带领留学生走进威海环翠楼、仙姑顶等人文地标,体验剪纸、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方位感受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成就与传统文化魅力。
“1+1+1”培养 “政校行企”联动
威海职业学院办好赞比亚-“班·墨学院”的底气来自多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经验以及产教融合的有益探索。威海职业学院建筑学院成立于2006年,开设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多个专业,目前已建成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首批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一流专业群。
“我们看重的是威海职业学院培养‘懂中文、精技能、通文化’的属地化人才能力,以及他们国际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土集团党委副书记孙湘春表示,他们期待通过此次合作,有效解决企业在赞比亚及非洲市场面临的人才瓶颈、管理成本、标准落地等关键问题,最终实现提升项目运营效率、优化企业形象、保障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赞比亚-“班·墨学院”签约仪式。
威海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李英春介绍,赞比亚-“班·墨学院”成效显著,关键在于“1+1+1”的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学生在赞比亚铜带大学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中文初级学习,嵌入中国建筑类职业标准;第二年,在威海职业学院进行“中文+建筑工程技术”学习,课程涵盖建筑施工、BIM技术、工业汉语等,实现“专业技能”与“中文能力”双达标;第三年,进入中国土木(赞比亚)有限公司实训,由企业导师带教,强化中文沟通与岗位技能。3年学业完成后学生取得威海职业学院毕业证书,同时被中土集团预录用,后期一边完成铜带大学毕业设计一边在中土集团实习,毕业后正式入职。
威海职业学院与中土集团签约。
2024年1月,威海职业学院牵头发起成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整合91家成员单位资源抱团“出海”,实现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全链条协作。政府端,山东省教育厅及威海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项目指导;学校端,威海职业学院与赞比亚铜带大学共建专业标准,互认学分;行业端,中国建筑业协会参与开发职业标准,输出中国职教体系;企业端,中土集团等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培养模式推广 职业资格互认
“我们目前已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模式。”李英春说,赞比亚-“班·墨学院”项目入选了中赞建交60周年成果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校园”项目清单等,形成“培育一个、示范一片”的效应。目前,已有坦桑尼亚等国家的高校和企业主动对接,洽谈合作复制“班·墨学院”模式,初步构建起“以赞比亚为中心、辐射东非”的职教合作网络。
据介绍,威海职业学院将拓展合作领域,把办学模式从建筑专业向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延伸,联合更多央企打造“行业特色学院”;完善认证体系,推动中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非洲国家职业资格互认,建立跨国职业教育认证标准;强化数字赋能,升级“中文+职业教育”平台,引入VR实训、AI助教等技术,进一步提升国际办学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