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东电力:一门三工匠-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9/24 16:11:24
来源:国网山东电力

国网山东电力:一门三工匠

字体:

  9月23日至26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国网山东电力的王进、冯新岩、李敏受邀参加。

  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认定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的通知》,国网山东电力一线职工李敏赫然在列。早在2018年首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会上,来自国网山东电力的王进就摘下“大国工匠”桂冠。随后,冯新岩在2022年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从“进”无止境,到“新”生不息,再到“敏”行不怠,“一门三工匠”成为山东电力人才培育的金字招牌。

  三位“大国工匠”专业同属特高压运检领域,这并非偶然。在特高压这一“中国名片”的建设版图里,山东以“五交四直一环网”的规模,成为国内特高压建设运营的主战场,正是“技术富集”造就了“人才密集”。

  这份“一门三工匠”与“大电网”的双重荣光,是特高压建设运营与“大国工匠”成长深度绑定、相辅相成的生动注脚:特高压的“硬核”技术需求孕育工匠,工匠的“极致”匠心托举特高压发展,二者在山东电力的发展蓝图中,实现了“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

 特高压:大国工匠成长的“淬火熔炉”

  特高压技术背后是“毫米级误差即风险”的严苛标准,是“无先例可循”的技术空白。

  而山东作为特高压建设的主阵地,从2014年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开工,到如今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省域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每一步都在为人才成长搭建“练兵场”。

王进在±800千伏扎鲁特—青州特高压黄河大跨越高空验收

  王进的成长轨迹,正是特高压“高要求”倒逼“高技能”的典型。2011年,±660千伏银东线2012号塔导线线夹螺栓开口销脱落,这一紧急缺陷若停机处理,将影响西北清洁能源向山东的输送。王进主动请缨,完成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带电作业。此后十余年,他一直坚守在特超高压输电线路运检一线,每一次带电作业都是一次技能的“淬火”,最终从一线工人蜕变为“高压线上的舞者”。

冯新岩在1000千伏昌乐站开展变压器试验

  如果说王进的成长源于“险”,冯新岩的突破则来自“难”。他面对的是电网的“心脏”——变压器,要在杂乱电磁信号中辨别异常放电。他总结出“望闻问切”四步工作法,能从细微的声响、数据波动中精准捕捉故障信号。特高压设备的“高难度”,倒逼着他从“会检修”到“善诊断”,最终成长为行业内的“定海神针”。

李敏完成山东省内首次1000千伏特高压带电消除缺陷作业

  而李敏,作为山东特高压运维的新锐代表,将“智慧”融入特高压运检。随着山东特高压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线路里程成倍增长,李敏率先投入到无人机巡检技术这一崭新课题中。短短几年,他和团队完成了无人机巡检从手动操控的1.0到自主巡检的2.0,再到机巢协同3.0的创新突破。

  可以说,山东特高压建设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工匠技能的“倒逼升级”;每一个技术空白的填补,都是工匠成长的“阶梯”。没有特高压的“高标准”,便没有工匠打磨技能的“高追求”;没有特高压的“硬挑战”,便没有工匠突破自我的“硬实力”。

  大国工匠:特高压发展的“人才引擎”

  如果说特高压是“大国工匠”成长的“土壤”,那么“大国工匠”便是这片土壤上滋养特高压发展的“根系”。

  从首个特高压铁塔组立,到建设全国首个省域特高压“双环网”,再到“外电入鲁”支撑山东电网负荷度夏8创历史新高,山东特高压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大国工匠”引领力、创新力、专注力、传承力的卓越支撑。

冯新岩在±660千伏胶东换流站检修现场开展设备试验

  工匠的“极致专注”,是特高压安全运行的“守护神”。王进从事带电作业20余年,始终坚守“每一个动作都不能有丝毫偏差”的准则——作业前提前3小时反复测量导线弧度,作业中忍受寒风里屏蔽服的寒冷,只为避免因微小失误引发电网事故。正是这种对安全的极致追求,让山东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带电检修成功率保持100%,保障了“能源动脉”的畅通。

  冯新岩则用“较真”守护电网“心脏”,某次特高压变电站变压器设备异常,他连续3天蹲守现场,最终精准找到放电点,避免了设备停运造成的巨大损失。在他们看来,“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让每一台设备都安全运行”的具体行动,而这份行动,正是特高压电网稳定运行的基石。

  工匠的“创新突破”,更是特高压技术升级的“加速器”。2023年12月,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优化了以王进、冯新岩为首的团队,正式组建“进·新”特高压创新团队。团队创新研发的“无人机+铁塔挂架搭设后备保护通道”“无人机+电动升降装置传递物料”等工法,在特高压输电线路检修中广泛运用,有效提高输电机械化作业水平。

  这种“个体突破—团队创新—行业推广”的模式,让特高压技术从“单点优化”走向“系统升级”,推动山东特高压实现从“建成”向“用好”跨越。

大国工匠王进(右)、冯新岩(中)和李敏(左)在商讨现场作业工器具改进方案

  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的“精神引领”,为特高压运维注入了“软实力”。正是循着王进、冯新岩前两位“大国工匠”的足迹,李敏仅用七年时间便成长为双高级技师、国家电网专家人才,实现了从省级、行业级到中央企业级、全国级“技术能手”的大满贯,最终摘得“大国工匠”的桂冠。

  这种“一花引来万山红”的效应,让“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融入山东电力人的血脉,为山东电网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人才支撑。

 机制保障:双向奔赴的“孵化器”

  “一门三工匠”是山东电力人才与事业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更是山东电力“选人、育人、用人”机制的最好注脚——在这里,只要是千里马,永远不需要担心“家里没有草原”。

  国网山东电力持续为工匠成长搭平台、架梯子,创新建成山东省电力工匠学院、新能源工匠学院,搭建了以全国劳模贾廷波、“齐鲁大工匠”牛德成等领衔的333个创新工作室,持续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2025年“金种子”新员工起航训练营

  国网山东电力深入实施“创新成才”行动,强化高端人才培养,累计获评高端人才769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2人、省部级人才527人、国家电网公司级人才200人。获评国网首席专家16名,两年蝉联国网第一。创新打造金种子、星种子、新种子、大讲堂等人才培养品牌,为人才成长提供有效托举。

  尊重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好人才。为了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国网山东电力创新重点项目“赛马制”、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容错纠错制,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育才平台,累计合作院士8人,培养博士后16人、工程硕博士24人,持续释放人才创新澎湃动能,让“千里马竞相奔腾”,让“大师”“大家”青蓝相继。

国网山东电力青年员工在青年创客中心开展技术创新攻关

  “一门三工匠”是国网山东电力“劳模身边再出劳模、工匠身边再出工匠”的最好证明,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真实写照。(王斌 张进 王黎)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