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科技赋能全链增值 高水平筑牢“齐鲁粮仓”-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24 15:09:20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在行动|科技赋能全链增值 高水平筑牢“齐鲁粮仓”

字体:

  新华网济南9月24日电(秦来玲)金秋九月,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山东又迎来一个丰收年:今年全省夏粮总产量547.4亿斤,同比增加4.1亿斤,连续3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夏粮总产再创新高,秋粮长势良好,全年粮食丰收在望。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从攥牢优质种源到拓展精深加工,山东以全链条赋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水平筑牢“齐鲁粮仓”。

  选好“一粒种”,筑牢丰收根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在济南市章丘区,农场主王士山种植的300亩“鲁研951”小麦喜获丰收。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亩产高达884.13公斤,创下当地小麦单产纪录。

“鲁研951”小麦喜获丰收。新华网发(资料图)

  “去年首种就实现了亩产760公斤,今年再创新高,两年累计增产超过40%!”捧着金灿灿的麦粒,王士山说,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逆性强,真正实现了高产稳产。

  “鲁研951”的迅速推广,展现了山东种业创新的强劲动能。该品种集广适、高产、优质、多抗等于一身,从2023年秋播的3万亩快速扩张至2024年秋播的150万亩,今年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成为黄淮海麦区的一颗耀眼新星。

  在盐碱地种业攻关方面,山东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已建成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耐盐碱种质资源3.5万余份;筛选培育出60多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耐盐碱大豆品种试验审定,遴选4个耐盐碱大豆新品系进入生产试验,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种源支撑。

  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的收官之年。山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新征集农作物资源7513份、畜禽资源246个;全省农作物种业企业1000多家,4个小麦、1个玉米、1个大豆、3个花生品种进入全国推广面积前十位;建有国家级农作物制种大县9个、良种繁育基地16个、品种展示评价基地9个,良种繁育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小麦、大豆、花生等主要作物年繁种量达到12亿公斤。

  “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达47%。”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李月圆表示,山东将继续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为打造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奠定坚实基础。

 种好“万亩田”,科技赋能沃野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耕地是根本。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庆云县后程赵村,昔日的盐碱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种粮大户崔洪松说:“过去亩产只有400多公斤,经过土地改良,如今亩产达500公斤,增产幅度达25%左右。”这一变化,正是山东盐碱地治理成效的生动缩影。

  面对全省近900万亩盐碱地的治理难题,山东探索出“管道灌排、暗管排盐、生态改良”等系统治理模式,创新建立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土壤盐分、水分和养分的实时精准调控。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一片片“粮田”正加速向“良田”蜕变。

3月14日,在山东省郓城县潘渡镇,农民在麦田里施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据统计,山东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759万亩,耕地质量等级稳定在4.43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等级。这些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了物联网、自动灌溉、病虫害智能监测等数字化设施,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可耕”的现代化生产格局,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走进山东省桓台县启润农业合作社,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画卷徐徐展开:1300亩高标准农田里,地下滴灌管网使水肥利用率提升40%,多光谱无人机监测叶面氮含量精度达95%,北斗导航播种机将行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科技让种田变得更精准、更高效,我们的麦田亩产已稳定在700公斤以上。”合作社负责人孙城说。

  收好“千粒果”,颗粒归仓增效

  近日,一场秋雨滋润了大地。

  在山东省郓城县张营街道仲楼村,种粮大户祝仰敬的500多亩玉米正在加紧抢收。与往年不同,今年收割后的玉米不再进入晾晒场,而是直接运往附近的粮食烘干基地进行处理。“从收到烘一气呵成,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损失。”祝仰敬说。

  “我们根据天气变化动态调整秋收方案,全力推进抢收快烘,确保全县110万亩玉米安全归仓。”郓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朱以发介绍。

  近年来,山东省将粮食烘干和节粮减损作为保障粮食颗粒归仓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2024年,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共清理烘干处理粮食469万吨、节粮减损18.76万吨。

雷沃谷神GM5125收割机作业。新华网发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在山东高密的一处智慧农场,雷沃谷神GM5125收割机正高效作业。这款采用纵轴流脱粒分离技术的智能农机,喂入量达12公斤/秒,每小时作业面积15-20亩,机收损失率严格控制在0.8%以内。“智能农机让收割更精准,最大限度地做到了颗粒归仓。”农场负责人介绍。

  山东持续加快现代农业装备研发推广,智能拖拉机、植保无人机、自动收获机等广泛应用。202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2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7%、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

  在提升机械化收获水平的同时,山东还着力推进科学储粮技术普及。针对农户储粮损失较高的问题,全省累计投资3.71亿元,发放科学储粮仓98.8万个。“与传统储粮方式相比,科学储粮仓损失率平均降低5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4.9万吨。”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萍表示。从田间到仓储,山东正全力构筑粮食减损增效的全链条保障体系,让来之不易的丰收果实得到最有效的归仓保存。

  此外,针对不同作物特性,山东还推出精细化收获方案:玉米推广适时晚收技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大豆采用低割台、慢转速作业,降低炸荚损失;经济作物推行分级采收,提升产品附加值。一系列精准举措,让丰收的果实更加饱满地装入“齐鲁粮仓”。

  榨干“一粒籽”,全链增值富民

  在山东滨州,一粒小麦的“旅程”见证粮食产业的变革:一粒小麦可“变身”600余种产品;1吨小麦的总产值能从3700元提高到9140元左右;小麦利用率接近100%,每年可节约粮食50万吨……

  5月28日,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农民在查看新收获的小麦。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从田间到车间,经过精深加工的淬炼,普通小麦实现了华丽转身。它不仅可以制成各类主食产品,更能转化为谷朊粉、特级酒精、膳食纤维、蛋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净”、物尽其用。

  这是山东大力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和全产业链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山东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推动粮食产业从“粗加工”向“精深特新”转型升级。全省已建成覆盖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及副产物食用资源利用的五大国家级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全产业链增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山东粮食深加工原料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8%以上,玉米产业链产能利用率超过90%,大豆产业链开发产品达210余种。这些成果标志着山东粮食产业正在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随着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价值链的持续提升,让每一粒粮食都释放出最大价值,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山东智慧。”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武杰说。(海报:耿晓涵)

【纠错】 【责任编辑:秦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