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响,号角鸣,杀声阵阵苦练兵……”激昂的鼓乐如滚滚春雷,在孟子大剧院内轰鸣。竹简造型的幕布缓缓拉开,仿佛一扇通往历史与文化深处的大门,全国首部孟子思想题材音乐剧《流苏雪》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们的目光紧紧聚焦在舞台上,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掌声如潮水般一次次涌起。
据悉,该剧由邹鲁礼乐团创作,从艺术总监、编剧到主演,全部由邹城本土青年文艺骨干担纲。近年来,邹鲁礼乐团自觉担当传承儒家文化、繁荣文艺事业的使命与责任,推动儒家传统礼仪、国家级非遗项目与现代艺术形式深度融合,先后推出了《观鱼》《官箴新语》《流苏雪》等多部精品力作,在文化“两创”的道路上,踏出了一串坚实而闪亮的脚印。这些成绩的背后,既有文艺工作者的倾心创作,更得益于体制机制创新的坚实支撑——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及邹鲁礼乐团的组建与发展,正是这一支撑体系的生动缩影。
2019年,邹城市委编办落下了改革的关键“棋子”:为市文化和旅游局加挂市文物局牌子,明确由其文化艺术科统筹负责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同时,将原邹城市豫剧团整合设置为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如同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打造了一个坚固的“堡垒”,进一步明确该中心承担“搜集整理、保护传承、研究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核心职能,并支持其组建了专注于邹鲁传统礼乐研究与展演的邹鲁礼乐团。2021年,为强化统筹管理与执行能力,市委编办又将该中心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为这艘非遗保护的航船扬起了更高的风帆,使其能够在文化的海洋中破浪前行。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精准落子”,如同神奇的魔法,逐步构建起了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非遗保护管理新格局。
“改革后,我们中心下设了演艺部、策划部等部门,大家的职责清晰得就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分工明确,干事创业的劲头简直比三伏天的太阳还要火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综合部主任徐岩笑着说。“现在我们正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云端展馆、开展非遗表演直播,就像为古老文明穿上了一件时尚的数字‘外衣’,让它在数字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邹城市委编办指导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提出了“在一个支部领导下,管理两条线,业务一盘棋”的工作思路,有力促进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了团结带领演职人员、服务公益事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该中心积极打造“主角引领”党建品牌,突出党员在政治生活、舞台演艺、服务基层中的示范作用,形成了“党员个个是主角,全员竞相比才艺”的生动局面,有效增强了演职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在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下,一批体现地方特色、富有艺术张力的精品剧目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推出,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
为形成“公益研究传承+市场运营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邹城市将邹鲁礼乐团调整并入省重点文化企业——邹城市圣城文旅集团,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实施业务指导,圣城文旅集团负责剧目的市场开拓与品牌运营,并将收益反哺传承人培养、技艺抢救及新作品创作孵化。
如今,“邹鲁礼乐”已发展为山东省内唯一专注儒家礼乐挖掘与舞台艺术创编的专业品牌,更成为了邹城乃至山东省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及邹鲁礼乐团连续多年高质量完成了孟子故里母亲文化节等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大型活动展演任务,将邹城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邹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秦丽娟表示,邹城市委编办将以更加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护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为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贡献更大力量。(杨思文 丁雨婷 张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