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法庭:以“枫桥经验”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9/26 17:48:21
来源:济南中院

兴福法庭:以“枫桥经验”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字体:

  济南西客站,是京沪高铁五大始发终到车站之一。大道通衢,南北商旅沟通汇聚,新兴商圈凝聚人气,产业商业园区拔地而起,高新企业日新月异。

  在这片产业勃发的热土上,槐荫区人民法院兴福法庭如同一颗精准嵌入基层治理网络的“螺丝钉”,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用一个个生动案例书写着参与基层依法治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片区建设发展的基层治理答卷。2024年,兴福法庭被省法院命名为“枫桥式人民法庭”。

  黄河岸边的“生态卫士”:司法护航绿水青山

  2023年8月11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前夕,兴福法庭审判庭里气氛庄严。被告因涉嫌破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站上被告席,旁听席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沿黄村民们屏息凝神,一场特殊的“法治公开课”正在进行。这起环境资源案件的庭审,没有局限于法庭的四壁之内——法官以“污染行为如何影响地下水循环”“生态修复成本为何高于罚款金额”等问题为切口,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的生态保护课。

  作为槐荫区法院指定集中审理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案件的法庭,兴福法庭成立专门团队,建立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刑事、行政、民事案件“三审合一”审判机制。走进“槐荫黄河流域环境司法修复基地”,能看到曾经因非法采砂而伤痕累累的河滩,如今已在司法干预下重现草木葱茏——这里正是法庭践行“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模式的生动注脚。

  庭审刚结束,另一场“沿着黄河去普法”活动在黄河堤坝上无缝衔接。干警们把《黄河保护法》漫画册塞进菜篮、贴到三轮车后挡板,还现场教村民用微信小程序举报非法排污。

  司法的力量更在协同共治中彰显。针对审理中发现的“沿黄企业排污监测漏洞”,兴福法庭向环保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推动建立“企业排污红黄牌预警机制”;围绕腊山河治理中的“乱搭乱建”问题,联合城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让昔日的“臭水沟”变成如今的“景观带”。从黄河到小清河,从玉清湖到腊山河,兴福法庭正以司法智慧,助力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田埂上的“解纷使者”:司法守护乡村安宁

  “80户村民要告村委会,这事儿要是处理不好,村里怕是要翻了天!”兴福法庭接到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原告是张某等80名村民,被告是承包户赵某和村委会。涉案土地横跨三个村民小组,承包历史能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村民手里的“老地契”泛黄模糊,村委会的“新台账”记录简略,双方为“谁该种这块地”吵得面红耳赤。

  为了妥善解决这起纠纷,庭长带着法官们一头扎进村里。他们白天泡在街道办的档案室,翻出30年前的分地记录;晚上坐在村民炕头,听老人们讲“当年分地时的规矩”。法官多次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座谈,引导当事人合法、合理反映诉求,同时针对案件审理中涉及到的土地政策、历史沿革等问题,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做到相关土地政策、制度的正确法律适用。

  最终,法庭经审理依法作出裁定,驳回原告张某等80人的起诉,同时附上了一纸“司法建议”:由街道牵头,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地上物折价补偿,土地由村集体依法收回,另行发包。

  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兴福法庭以小切口多点发力,针对农村纠纷“人多、面广、易激化”等特点,总结出“诉前引导、诉中疏导、判后答疑”工作法,有效化解涉众、涉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努力推动矛盾实质化解。

  街头巷尾的“普法先锋”:让法治走进百姓生活

  “张法官,我闺女在超市上班,老板扣了半个月工资,这钱能要回来不?”2024年夏天,兴福法庭的“车载法庭”刚开进社区,李大妈就攥着工资条挤了上来。兴福法庭庭长张代蕙从车上搬下折叠桌,一边翻看条据,一边给她答疑。两个小时里,“车载法庭”接待了20多位村民。

  这辆涂着“司法为民”字样的面包车,是兴福法庭最活跃的普法阵地。它能开进集市,在喧闹的摊位间支起“法律咨询台”;能停在村口,把庭审现场搬到百姓眼前;能驶进田间,在麦香里讲解土地流转政策。依托“车载的法庭、流动的服务”,它跑遍了辖区四个街道22个村居,为老百姓提供法律支持,就地化解纠纷矛盾。

  而在兴福法庭院内,“法治文化体验中心”则是另一处人气地标。走进这里,能看到孩子们在“模拟法庭”里穿上法袍,有模有样地敲响法槌;老人们在“宪法墙”前驻足,听干警讲解“养老诈骗防范”知识;黄河生态法治展区的互动屏幕上,能直观看到“非法捕捞会面临哪些处罚”。2024年国家宪法日,中心迎来了30余名小学生,法官们用故事讲解“合同要守信用”,让孩子们在笑声中种下法治的种子。如今,这里年均接待辖区中小学生、周边村居群众、企事业单位职工、机关工作人员等前来参观学习500余人次,成了名副其实的“法治加油站”。

  “小法庭连着大民生,小案件关乎大治理。”在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路上,兴福法庭正以法治微光,让公平正义可感可及,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纠错】 【责任编辑:贾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