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中国鸭梨之乡”阳信县的10万亩梨园里,金黄的果实压弯枝头,果农们穿梭林间采摘的身影,勾勒出丰收的生动图景。作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阳信鸭梨” 2024年9月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集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大殊荣,成为名副其实的 “金字招牌”。
政策护航,让地标使用 “零障碍”
地理标志的价值释放,始于规范有序的使用引导。滨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以 “靠前服务” 打通政策落地 “最后一公里”。针对鸭梨企业与合作社对地标使用的需求,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开展 “一对一”对接,从材料梳理到流程申报全程陪伴,将申报难点化解在萌芽阶段。为让企业少走弯路,部门精心编制《地理标志申请用标流程》,清晰标注申报步骤、材料清单与时间节点,使“按图索骥”式申请成为常态。截至目前,16家梨果产业主体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使用专用标志,覆盖全县30% 的产业主体,为地标品牌矩阵筑牢根基。
标准筑基,让地标品质 “不褪色”
“好地标必须有硬标准托底。”阳信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地理标志保护的核心要义。当地量身制定《地理标志产品阳信鸭梨》地方标准,从果树培育、果实采收至仓储运输全程设定量化指标,对申请用标主体实施 “严进严管” 的资质审查,从源头杜绝不合规主体 “蹭标”“用标”。为强化主体规范意识,通过海报宣传、田间宣讲、手册发放等方式,将用标要求送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与此同时,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重点核查标志使用范围与规范,及时纠正违规行为,以全链条监管守护地标公信力。
协同发力,为地标保护 “织密网”
地理标志的长效发展,离不开跨部门协同的保护屏障。滨州市创新构建 “府院联动” 保护机制,市市场监管局与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成立 “知识产权府院联动保护工作室”,阳信县市场监管部门更与两地法院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地理标志纠纷调解、执法衔接等职责分工。通过定期会商、案例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破解地标保护中的跨领域难题,形成 “企业自律、部门监管、司法保障” 的立体防护网。这张防护网不仅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更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为品牌信誉加分不少。
三产融合,用地标激活 “振兴力”
在阳信县金阳街道,梨农魏春花的笑容格外灿烂:“20多亩梨树,一亩地能收3000公斤,年收入十几万元呢!” 这份丰收喜悦的背后,是地标赋能下的产业升级密码。在阳信,53家专业合作社实现 “统一施肥、统一标准”。
产业边界还在不断延伸,5家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梨醋、秋梨膏等20余种产品;“梨花会 + 采摘游 + 民俗体验” 模式年均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如今,阳信鸭梨种植面积达10.035万亩,年产量稳定在20万吨,产值超9亿元,地标正成为串联种植、加工、旅游的 “金链条”。
从田间产业到文旅名片,“阳信鸭梨” 这枚地理标志,在政策扶持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经济。正如当地干部所言:“地标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让这颗‘黄金果’,结出更多乡村振兴的‘致富果’。”(记者 李伟伟 通讯员 李娜 张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