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治理迈向精细化的新时代,济南市历下区城管局正以一场深刻的“绣花功夫”实践,擘画现代都市的温暖底色。在“管”与“服”和“法”与“情”之间找到精妙平衡,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径,为提升城市品质能级提供了“历下样板”。
“一巷一策” 打造特色街巷
清晨的羊头峪东沟街巷,保洁人员正在做最后的清扫整理。这条曾经设施陈旧、环境杂乱的小巷,经过精细化治理后焕发出新的生机。历下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背街小巷治理中,他们摒弃了以往“一刀切”的做法,创新实施“一巷一策”的精准治理策略。
该局对每条街巷都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精心打造,充分考虑了其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居民需求等多元因素。比如位于景区周边的街巷,重点解决了游客停车难、环境维护压力大等问题;而居民区密集的街巷,则更多关注生活便利性和居住舒适度。
数字化手段为背街小巷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通过智慧城管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看各条街巷的状况,一旦发现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等问题,系统会自动生成工单,快速派发至相关责任人员。这种“线上监测+线下处置”的模式,大幅提升了问题发现和处理的效率。目前,平台已累计处理背街小巷相关案件数千件,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
更值得称道的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落地。历下区积极推动“门前五包”责任制,与沿街商户、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范围和标准。截至目前,历下区已完成羊头峪东沟、按察司街、司里街等3条支路街巷的精细化治理,122条背街小巷的治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累计排查并整治各类问题958处。一条条背街小巷的精致蜕变,成为历下区城市精细化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学法免罚”探索柔性治理新路径
占道经营是城市管理中的普遍难题,单纯依靠处罚往往治标不治本。历下区城管局在“百日提升行动”中,深刻践行“721工作法”——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用管理手段解决,10%用执法手段解决,开创了“学法免罚”的柔性执法新模式。
历下区城管局开发了“学法免罚”小程序,为初次轻微违法的经营者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经营者只需通过手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完成知识答题,即可免除行政处罚。这种“以学代罚”的方式,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体现了执法温度。
柔性执法不代表放任自流。历下区同时加强普法宣传,通过“城管进社区”活动、发放《致流动摊点经营者的一封信》等形式,将法律法规送到群众身边。他们还制作了系列微视频,用真实案例生动解读法律条文,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
数据显示,“百日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历下区共教育劝导占道经营3900余起,但行政处罚仅47次,而通过“学法免罚”小程序参与学习的经营者已达140余人。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方式,有效化解了管理矛盾,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特别是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中,历下区采取“定时、定点、定人”的管控措施,在上学、放学高峰时段加强巡查值守,累计规范校园周边占道经营330余处,为师生营造了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
全域环境的品质提升 多措并举建设洁净家园
道路保洁是城市形象的“面子工程”。历下区推行“分级道路、分类保洁”标准,将全区道路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实行全天候、定时、定期保洁。春季开展“大清洗大提升”行动,集中清洗道路及城市家具;夏季重点做好防汛清淤;秋季加大落叶清扫力度;冬季规范清雪除冰。这种依季施策、差异精细的保洁模式,确保了城区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针对垃圾死角这一“顽疾”,历下区建立了“督导检查+日常巡查”“网格员巡查+群众举报”的立体化监管网络。将整治范围由建成区向“三区三线”延伸,重点加强工地周边、待建地块等薄弱区域的整治。通过集成12345热线、数字城管等系统数据,实现问题快速发现、高效处理。目前,已清理垃圾死角205处,清理垃圾126立方米,12345热线满意率达到100%。
从违建防控到道路保洁,从垃圾清理到市容维护,历下区用一套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打造出“全覆盖、无死角”的洁净城区。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城管人员日夜不停的坚守和付出。下一步,历下区城管局将继续深化“温暖城管”品牌建设,在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方面持续探索创新,努力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历下区更加整洁、有序、宜居,让市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