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分类课堂”推动文化书院走深走实-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0/06 09:43:57
来源:邹城市委宣传部

邹城:“分类课堂”推动文化书院走深走实

字体:

  近年来,邹城市以文化书院为载体,创新推出“专题、云端、流动、文化”四大“分类课堂”,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与形式壁垒,推动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为基层治理注入鲜活动能。​

  专题课堂 “入脑”:锚定需求设课题,让思想共鸣 “热起来”​

  邹城市通过社区调研、线上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收集群众文化需求清单,涵盖家风建设、非遗技艺、技能培训、心理教育等9大类30余项内容。在此基础上,统筹文旅、教育、卫健等部门师资力量,围绕需求清单设计“定制化”专题课程,推出市级文化书院送课进村居资源库,包含“邹鲁家教大讲堂”“春雨公开课”“中医养生讲座”等61门精品课程。

  “邹鲁家教大讲堂”聚焦“家风家教”主题,讲师结合《论语》中“孝悌”“诚信” 等经典名句,搭配邹城本地 “孟母三迁”“凿壁偷光”等历史故事,用“身边事”解读“大道理”。课程还设置“互动分享环节”,鼓励学员讲述自家的家风故事,互相交流育儿经验、家庭相处技巧。截至目前,该专题课已开展60余期,服务群众20000余人次,学员反馈“听着不枯燥,用着能上手”。

  专题课堂的“热”,不仅在于参与人数的增多,更在于思想共鸣的深化。通过“需求导向”的课程设计,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知识”。​

  云端课堂 “入耳”:打破时空建平台,让传播形式 “鲜起来”​

  面对群众“没时间参加线下课”“居住地离书院远” 等问题,邹城市积极拓展线上传播渠道,打造“云端课堂”矩阵,让文化学习“随时随地、触手可及”。整合“邹鲁融媒”“邹城文旅”“邹城文联”“邹鲁惠工之家”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资源,将线下专题课录制为短视频、音频、直播课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

  “云端课堂”注重形式创新,避免“照本宣科”,采用“情景剧+知识点”、实时连麦互动、弹幕问答互动等模式,让线上学习从“单向灌输”变成“双向参与”。邹鲁惠工之家直播间“中医与健康”知识讲座线上直播活动,一开播就吸引1700余人围观互动,“春雨课堂”线上视频讲解30余场次,惠及群众35000余人次,有效扩大了文化书院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云端课堂”的推出,让文化传播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声声入耳”,让传播形式更“鲜活”,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和参与。​

  流动课堂 “入眼”:下沉基层送服务,让学习场景 “活起来”​

  “文化书院不能只守着‘一亩三分地’,要主动走到群众身边去。”邹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长青在谈到文化书院建设时说。基于这一理念,该市打造“流动课堂”,组建由文化志愿者、书院讲师组成的“流动宣讲队”,深入社区广场、乡村集市、田间地头等基层场景,开展“零距离”文化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农村,“流动课堂”结合“乡村大集”开展活动,通过“展板展示+现场演示+互动体验”的方式,向群众普及科普、农技、卫生等方面知识。在城市社区,“流动课堂”与“邻里节”“节日庆典”相结合,开展主题活动。

  “流动课堂”将学习场景从“固定书院”延伸到“群众身边”,让优秀文化资源以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映入眼帘”,让学习不再受限于场地。​

  文化课堂 “入心”:融合体验强共鸣,让文化味道 “浓起来”​

  社区文化书院广泛开展太极拳、书画、剪纸、声乐、围棋等“沉浸式”文化体验课堂,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培育出“邹鲁村村全家福”“温暖重阳・文艺敬老”“美育进课堂”“万福迎春”等脍炙人口的文艺服务品牌10个,打造“文润邹鲁・艺惠万家”文艺工作品牌。

  邹城市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阵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市博物馆联合社区文化书院,推出“博物馆里的文化课堂”,常态化开展“开笔礼”主题研学、“流动博物馆”、国学茶修课等,将课堂搬进博物馆展厅。孟子书城成立老年大学,开展沉浸式互动教学、读书分享会、养学游等活动,帮助更多老年朋友在“家门口”就能学习老年大学优质文化课程。​

  “文化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动手实践和情感互动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加速熟人社区构建,为基层治理注入“文化软实力”。

【纠错】 【责任编辑:张晓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