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鱼北养"到"国产良种" 山东水产全链条创新-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08 09:27:34
来源:大众日报

从"南鱼北养"到"国产良种" 山东水产全链条创新

字体:

  眼下,各类海鲜、大闸蟹等鲜美上市。东星斑、红瓜子斑等名贵鱼种食用观赏价值高,但对水温水质要求苛刻,如今也在山东实现了大量供应。在东营,黄河口大闸蟹也突破了蟹苗长期依赖南方供应的困境,打造了本土品牌。在这些转变中,有怎样的故事?

  全链条创新,解锁“南鱼北养”

  在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以下简称“北繁基地”),走进山东海洋集团明波水产(以下简称“明波水产”)A1智能化循环水育养车间,近1万平方米的建筑内,96个直径8米的PE养殖池分为12列整齐排布,水池里,通体鲜红的东星斑、红瓜子斑,橙红色带条纹的红玫瑰斑等名贵海水鱼正在活泼游动。不久前,红瓜子斑、红玫瑰斑首次在北方实现规模化繁育,正式走向消费市场。

  在北繁基地,记者看到了一条依托创新实现“育、繁、养、推”一体化的“南鱼北育、南鱼北养”之路。

  车间里,目之所及的是数字化、规模化的鱼类养殖场景。车间上层,一面屏幕上显示着水下画面、水质状况等实时信息。“鱼儿生活好不好,有智慧的‘眼睛’和‘大脑’帮助我们判断和决策。”A1车间主任孙礼娟说。养殖车间配备鱼类生物量估算系统、鱼类行为识别系统,同时安装水质传感器,可对溶氧量、pH值、温度等关键水质指标进行24小时监测,为鱼类“量身定制”适宜养殖条件。

  每组养殖池尽头,都有一套设备不停运转,过滤水中杂质、杀菌消毒、补充氧气,实现水体循环利用。“我们在国内首创海水鱼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采用电厂蒸汽、温排水实现清洁的恒温养殖,相较于传统流水养殖节水90%、节能69%、减少尾水排放90%以上。”明波水产副总经理林好蔚说。据介绍,北繁基地计划建设29座数字型工厂化育养车间,目前A1、A3、B3、B4、B5等车间已投入使用。

  这套系统的使用,大幅提升了水体溶氧饱和度与使用效率,单位水体养殖容量达到50公斤,是传统流水养殖的5倍。此外,还可通过“陆海接力”模式,将鱼苗或中鱼送至“蓝钻一号”等生态围栏海上养殖,解决了传统流水养殖无法容纳大规模成鱼的难题。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前,有3万多斤东星斑、2万多斤红瓜子斑上市,销往全国各地。”林好蔚介绍。东星斑、红瓜子斑这“两条红鱼”的学名,分别是豹纹鳃棘鲈和红九棘鲈。今年5月,明波水产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院士团队,在国内首次实现“两条红鱼”的室内全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培育,培育东星斑苗种300余万尾,红瓜子斑苗种100余万尾。

  创制良种,打造硬核“芯片”

  不止“两条红鱼”,二十多年来,明波水产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20多个海水鱼类的人工繁育和产业化生产,豹纹鳃棘鲈、红九棘鲈、赤石斑鱼、黄带拟鰺、花尾鹰螉等多个品种的人工繁育突破,为“南鱼北育”和产业化推广奠定了种质基础。

  发展现代渔业,种业是硬核“芯片”。“培育海水鱼良种,我们希望在成活率、生长速度、抗病性等优势性状方面‘全面发展’。”明波水产副总经理李文升介绍。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10余家科研单位、高校紧密合作,联合攻关育种、育苗、养殖关键技术,每年投入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产学研深度合作,让优质海水鱼良种创制从想法不断转化为落地成果。

  新品种的开发,依托的是从种质库构建到育繁养全链条技术体系。以红瓜子斑为例,“我们对2000多尾野生亲本进行遗传背景解析,筛选优质亲本,确定最优遗传配组,采用全基因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育种技术,培育出具备优势性状的后代。”李文升对它们的“身世”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培育出的苗种,还需要构建水质调控、饵料投喂、病害防控等养殖技术,优化苗种的生长环境,才能更精准地把控鱼类品质,实现优质商品鱼全年供给市场。

  不过,“卖鱼”并非产业链条的终点。“我们更重视推广循环水和生态围栏相结合的‘陆海接力’养殖模式,让更多养殖户和企业稳定产出高品质鱼类。”林好蔚介绍。北繁基地内,养殖车间不远处就是现代海洋设备、新型PET网衣研制基地,形成了集科研、繁育、推广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精准选育,推动黄河口大闸蟹沿黄而上

  从莱州沿着海岸线向西北,黄河入海处,东营的黄河口大闸蟹今年已正式开捕,并首次销往海外市场。黄河三角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养殖黄河口大闸蟹提供了“先天优势”,也让黄河口成为全国公认的高品质大闸蟹主产地。

  东营并未止步于“养好蟹”,而是向“育好种”迈进。以往,黄河口大闸蟹的蟹苗很大一部分是从南方采购,蟹苗的适应性弱,产量也不稳定。2020年起,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协会、惠泽农业、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选育耐盐碱、成熟早、品质高的“黄河口1号”大闸蟹良种,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内核”。目前,“黄河口1号”选育到第3代,个头明显变大、成熟期更早、品质更稳定。

  “过去的选育是表型选育,也即‘大中选大,早中选早’,这种方法有滞后性。我们采用全基因组和分子选育,基于黄河野生大闸蟹的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选育,筛选黄河口的优质种质资源,不仅能更精准,还能多个形状同时筛选。”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吴旭干介绍。

  据了解,大闸蟹的生命周期是两年,通过5代的选育才能申报国家级的新品种。“我们计划接下来要通过4-6年的选育,让它性状更稳定,然后申报国家级良种。成功后,将在沿黄省区更多的盐碱地上大范围推广。”吴旭干说。(完)

【纠错】 【责任编辑:丁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