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会馆的古建在修缮中苏醒,黄河文化主题街区揭开神秘面纱,专业剧院新地标点亮夜空——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济南文旅项目集中上新。这不仅是假日文旅市场的一次“高光亮相”,更是这座千年古城主动拥抱文旅新趋势、重塑城市文旅生态的成功实践。
以差异化破局同质化 打造特色文旅新标杆
这个假期,起步区鹊山生态文化区成为文旅市场的一匹引人瞩目的“黑马”:8天假期,纳客约24万人次。这份热度背后,是济南跳出传统生态景区单一模式,追求个性化、深度化文旅体验的成功尝试。
在鹊山生态文化区,游客可以漫步于充满浪漫气息的南洋风情街道,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也可以走进科技感十足的体验馆,通过VR、AR等先进技术,沉浸式感受自然生态的奥秘与科技发展的魅力;还可以通过蒙眼敲锣、蹴鞠、靶场射箭、投壶等沉浸式互动活动,获得深度参与感。这种多元化的体验场景,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游玩感受,更填补了济南近郊生态文旅产品的空白,吸引了大量周边城市及本地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在文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千城一面的观光型产品早已难以满足大众需求,济南此次上新的项目,从一开始就锚定特色化赛道。
济阳的“九曲黄河万里情”将目光聚焦于济南深厚的本土文化——黄河文化。作为黄河沿岸重要城市,济南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但在过去,这些文化资源大多以静态展览的形式呈现,游客难以真正深入了解和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九曲黄河万里情”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展示方式,将黄河故事巧妙地转化为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可以通过特色演艺、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感受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
浙闽会馆的“新生”,是济南在文旅项目打造中对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浙闽会馆承载着济南的历史记忆,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在对这座百年会馆进行修复时,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保护会馆的建筑结构、雕刻装饰等历史元素,让游客在走进会馆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同时,为了让百年会馆更好地适应现代文旅市场的需求,又赋予其丰富的现代功能。如今的百年会馆,不仅是展示历史文化的场所,还成为举办茶文化展示、传统戏剧展演、商帮文化体验、高端社交互动等活动的平台,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旅项目集中上新的背后,是济南打破文旅产品同质化困局的实践。这种多元化、差异化的文旅产品体系,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济南城市文旅的吸引力与辨识度,更为济南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系统性布局重塑全域格局 推动“过境游”向“深度游”转型
此次集中上新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对城市文旅格局的重塑。它推动了济南文旅从过去依赖个别景点的局面,迈向全域资源整合、多区域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为城市文旅产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济南的文旅资源高度集中在泉城广场、大明湖、趵突泉等传统核心区域。这些景点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济南文旅的“金字招牌”,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前来打卡。然而,这种格局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核心区域游客承载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节假日期间更是人满为患,不仅影响游客的游玩体验,也给景区的管理和维护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周边区域由于文旅资源开发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文旅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核心热、周边冷”的鲜明反差。许多游客抵达济南后,往往只在核心区域短暂停留,游览完传统景点便匆匆离开,难以深入感受济南全域的文旅魅力,这也使得济南长期处于过境游的尴尬处境,文旅产业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释放。
此次济南集中上新的文旅项目,在空间布局上精心规划,呈现出全域覆盖、均衡发展的鲜明特点:鹊山生态文化区填补了北部生态文旅空白,“九曲黄河万里情”激活了区县文旅潜力,而上新街“上新集”启幕和后宰门街焕新亮相,既为老城区注入了现代文旅活力,又重塑了老城区的文化标识与消费场景。上新街紧邻趵突泉、泉城广场,后宰门街衔接大明湖、曲水亭街,两条老街的焕新,缓解了核心景区的压力。以往老城区的文旅消费多集中在核心景区周边,如今通过两条老街的辐射,消费范围向周边街巷延伸,形成老城区的“文旅经济圈”。
这种“多点开花、全域联动”的文旅布局,打破了济南文旅“核心区独大”的固有格局,这一变化不仅大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意愿,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推动济南旅游从过去的“过境游”向“深度游”转型,让济南真正成为一座能够留住游客、让游客深度体验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以创新驱动替代资源依赖 文旅“两创”解锁新价值
文旅项目的集中上新,不仅是城市文旅版图的物理扩容,更折射出济南文旅发展思维的深刻蝶变——从过去依赖天然禀赋的资源驱动全面转向深耕文化内涵的创新驱动,从被动迎合市场需求的资源供给升级为主动引领消费潮流的场景创造。
济南文旅发展曾长期受限于“资源依赖型”路径。坐拥七十二名泉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趵突泉的“三股水”、黑虎泉的汩汩清泉,既是济南的城市名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济南文旅的深度发展。游客来到济南,多停留在对泉水资源的简单观赏层面:围绕泉水打造的景区,往往以“观泉、赏泉”为核心功能,配套业态多为传统商铺、普通餐饮。这种发展模式,无法满足大众对高品质、多元化文旅体验的需求。而此次集中上新的文旅项目,打破了这种传统发展模式,展现出济南对文旅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全新思考。
在山东古建筑博物馆,游客领略中西合璧建筑之美。
以此次焕新亮相的老建筑、老街区为例,每一处改造提升,都是基于自身特色的精准发力,彰显着因地制宜、活化资源的创新智慧。
浙闽会馆的开发,在严格保留会馆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引入南宋胡记、鲁青瓷、江湖艺社等品牌资源,策划组织主题演艺活动、浙闽商帮展等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增强公众参与感;上新街通过打造“上新集”,联合首次进驻山东的国内TOP市集品牌“银盐复古市集”,推出文化市集、演艺演出、互动体验、特邀展位等活动内容,打造高品质文化消费场景;后宰门街精准对接年轻群体的文旅需求,打造石叶书店、泉水别院、清照小院等特色院落,使这里成为“文化体验、休闲社交、创意消费”的综合体验区;万字会旧址以“山东古建筑博物馆”新身份开放,游客在这里得以感受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中轴对称规则和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有机融合之美,将建筑遗存转化为解读济南近代建筑史的“活教材”。
浙闽会馆常态化开展曲艺交流与非遗展示活动。
这种转变,意味着济南文旅不再满足于依靠天然资源吸引游客,而是主动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创新文旅业态模式、创造多元化消费场景。这种创新不仅为济南文旅注入了持久的活力,更让济南的文旅发展实现了从资源优势到发展优势的质变。
济南此次文旅集中上新,绝非简单的项目叠加。它不但带来假日文旅市场的热度,更为济南文旅产业筑牢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它让游客看到的不再是单一的“泉城”标签,而是一个兼具自然之美、历史之韵、创新之力的多元文旅目的地。未来,随着这种“精准定位、全域协同、创新赋能”模式的持续深化,济南必将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持续书写千年古城与现代文旅交融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