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动力的生产线高效运转,寿光蔬菜大棚里绿意葱茏,青州古城的街巷游人如织……金秋时节的潍坊,151.7万家经营主体(99%为民营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潍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峰说,“我们立法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潍坊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从立法筑基到监督问效,从代表聚力到民生改善,潍坊人大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经过20余次各类调研、反复打磨,2023年11月30日,《潍坊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山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批准,自当年12月15日起施行。该条例聚焦中介收费乱、涉企检查多等痛点,将“企业开办限时办结”“涉企执法阳光监督”等改革举措固化为法规,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从“政策推动”转向“法治保障”。
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就是潍坊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重点。
“个体商户办执照缺房产证怎么办?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难如何破解?”今年6月27日,潍坊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动真碰硬”。会议通过暗访视频曝光民生痛点,人大代表直击问题核心,法院、公安、教育等部门负责人“闭卷”作答、现场承诺整改,形成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题共答”的良性互动。
2025年6月27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专题询问。
据了解,潍坊人大连续三年聚焦营商环境开展专题询问。该市创新构建“筛、问、答、改、督、述、评、晒”全链条监督闭环,推动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巡察、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四督联动”,确保问题整改落地见效。
截至目前,通过监督推动供热设施配套费降低50%、涉企检查减少30%以上,13万余起案件落实“首违警告、轻违免罚”;围绕智能农机、服装产业、磁技术等重点产业链,开展调研对接27次,促成33家企业合作,让监督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潍坊,这片被誉为“农产顶流”的土地,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生姜……“潍坊农品”早就迈出了“齐鲁大地”,成为了世界餐桌上的新宠。
近年来,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模式,72个联络站延伸至寿光蔬菜、青州花卉等特色产业一线,9283名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履职3700余人次,解决产业难题1300多个。
“茄子长得慢,可能是除草剂用量超标,得用叶面肥调节。”在寿光蔬菜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市人大代表、寿光蔬菜种业集团董事长刘欣庆为种植户现场支招;高密机械装备产业联络站内,全国人大代表王钦峰依托平台推动60余项工艺革新,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这样的场景,在潍坊72个产业链代表联络站已成常态。
从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到“潍县”,再到“潍坊”,如何以立法守护古城、赓续文脉?近年来,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接续立法,以《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潍坊市文物保护条例》《潍坊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构筑起护好潍坊历史文化的“四梁八柱”。
时至今日,“名城—街区—建筑”三级保护体系构建已成,“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全国率先实施,千年古城焕发新生。青州古城的雕栏玉砌仍有留存,“海岱唯青”的文脉流传生生不息。
截至目前,潍坊市人大常委会立足本市特色优势,制定出台《潍坊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潍坊市风筝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等27部地方性法规。
作为“世界风筝之都”,该市更在全国率先制定《潍坊市风筝文化产业促进条例》,首次将风筝文化产业纳入法治化规范,推动城市特色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如今,风筝已成为潍坊独具特色、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