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能大赛的激烈角逐到产教融合的实践课堂,从矿井深处的匠心传承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在山东邹城,一幅“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产业工人成长画卷正徐徐展开。通过以赛促育、产教融合、一线练兵与精准赋能的多维并举,邹城持续做大做优工匠人才“蓄水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活水。
体系筑基,锻造工匠“生力军”
“我们不仅要让食用菌产业‘长’出经济效益,更要‘种’出人才效益。”邹城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赵锋在2025年全市食用菌产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说道。大赛吸引了167名技术能手同台竞技,覆盖金针菇包装、秀珍菇采摘、叉车操作等多个项目,展现了“菌业工匠”的卓越风采。
近年来,邹城市着力构建从“工”到“匠”全周期成长体系。以赛促育,每年举办各类技能竞赛80余场,带动超10万产业工人“校场比武”,涌现出860名“技术能手”和90名“邹鲁工匠”,并成功承办国家级赛事。打破壁垒,畅通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使400余名优秀工人走上管理岗位。强化激励,创新企业“能级工资”激励措施,推动产业工人薪资增长8.6%,并推选16名工匠成为“两代表一委员”,实现工匠人才“名利双收”,极大激发了产业工人的创造活力和成长的内生动力。
产教融合,打通育人“主渠道”
在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与山东盘龙成工控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学生与企业员工协同操作,呈现“教学即生产”的生动场景。企业负责人刘凯凯表示:“这种合作实现了校企双向赋能,既为企业精准输送人才,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邹城始终坚持院企协同、产教融合,扎实建强工匠培育平台。推动邹鲁工匠学院-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成功升格为工程技师学院,依托工业机器人、电气自动化等特色专业,累计输送技能人才1.3万余人。整合资源,打造职教园区,并与恒信集团、金科星等12家重点企业共建分院,构建起“一核多元、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工匠学院体系,年内培训职工达1.2万人次。深化教改,创新“双导师”制与企校一体化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技师400余人,形成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良性循环。
一线练兵,打造成才“快车道”
在东滩煤矿深邃的井下巷道中,20名新矿工正通过“安全工匠”计划迅速成长。他们与40位老师傅结对,在真实作业环境中学习规程、辨识风险。新员工张素响在师傅带领下,仅用4个月就能精准识别顶板支护、瓦斯检测等关键风险,并因发现隐患获得嘉奖。如今,这批新人已全部独立上岗,将“师带徒”铸就的安全防线延伸到矿井每个角落。
邹城创新打造企业身边的工匠培训站所,搭建起技能提升“一线练兵场”。通过在企业车间建设10个培训站,组建500人师资队伍,开设40个技能班,实现产业工人“上岗即上课、训练即生产”的零跑动培训。同时依托38个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师带徒”传帮带,已培养技能人才800余人。更推动技术成果“零延时”转化,通过“揭榜挂帅”激发一线工人创新活力,累计产生创新成果7000余项,其中900余项就地转化。
精准赋能,扩充技能“资源库”
“工会的培训班让我熟悉掌握了樱桃种植新技术,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张庄镇樱桃创业示范园的承包人韩文信心满满。在张庄镇,甜美的小樱桃已成为带“红”产业振兴的强劲推手,更成为村民致富的“法宝”。
邹城市精准实施“产业工人大培训”行动,着力扩充职工的技能“资源库”。坚持供需匹配,动态更新“技能清单”,依托行业协会、院校开展定制化培训,今年已让3000余名产业工人“需有所应、学有所获”。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线上利用“网上工匠学院”普及通用知识,线下依托全市职工服务阵地,每年提供普法、技能微课堂等个性化培训超1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
未来,邹城将继续深耕人才沃土,完善培养体系,拓宽成长通道,推动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让工匠精神释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李海洋 王皓 丁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