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社区。金秋十月,稻浪翻涌的吴家堡飘来书声,解放路老墙根下传出合唱,舜耕山麓的院落里墨香氤氲。坐落在泉城街巷阡陌间的文化书院,以青瓦叠院的姿态,为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编织起了精神文脉。当稻香钻进课桌,当非遗走进商圈,当积分联结起邻里温情,一场静水流深的文化实践,已经悄悄在泉城大地抽枝展叶。行走其间,能感受农耕文明跃动的脉搏,亦能触摸文化服务熨帖的温度,更能看见城市空间不断向上生长的探索。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田野车间书写“文明”
农机驶过了农耕文明的土壤,现代与传统如何在交融中迸发“新生”?槐荫区吴家堡的稻田书院给出了最生动的应答。这座矗立于金黄稻浪间的建筑,以“基因解码—场景再造—IP孵化”的三重转译,让传统农事升腾出当代气象。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区执镰收割,转身又奔向科学实验室分析稻种DNA,无人机巡田的数字化图景与立春写生的水墨丹青相映成趣。“我们解的不是稻种遗传密码,而是农耕文明存续的生长密钥。”该书院年均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次,开展活动300余场,开发课程12个系列,培育志愿者队伍8支,衍生文创产品50余种……“常规+特色+高峰”的三级活动体系让书院持续焕发活力。
在齐鲁大地上,文化基因的转码从未停止。
莱芜区吴花园社区将作家吴伯箫的“布衣精神”化作书院风骨,依托其故居打造的“五色年华”课堂,通过180场特色课程,成为市民触摸历史的中继站;茶业口镇汪洋书院里,吉山战斗遗址的斑驳弹痕与孟姜女传说剪纸在研学课堂碰撞,红色记忆与民间记忆交织出文化新生;“非遗活化课”上,工艺大师驻点教学,带领孩子们用蚕丝编织现代装饰画。
清晨,孔子观礼处遗址传来《论语》诵读,青石台阶上的晨练者与拓碑研学的学生共享一方院落,传统文化终究挣脱展柜的束缚,在人们的掌心与眉心延续。
“以前想找个地方练字都难,现在书院书法室随时能去,傍晚还能帮孙子在‘四点半课堂’报名,太方便了!”天桥区宝华街街道康成花园社区居民李阿姨道出了文化书院功能“融通”的实效。作为省级试点,社区将千年名士文化注入了市井烟火。开设特色空间、拓展文化阵地矩阵、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错时使用”机制、日均服务居民超300人次,让文化阵地从“8小时服务”升级为“全时段运转”,每一寸空间都用在居民心坎上。
以惠民为导向
重新定义城市温情指数
如何让文化服务可知可感、细化为可触摸的温度?历下区解放路街道的“解语润心”品牌展示出令人惊叹的民生洞察力。在青瓦灰墙构筑的老城里,文化服务被解构成不同的人生阶段:新手母亲在“青姝学堂”以三折普惠价修习古典舞,幼童用黏土塑造《鹊华秋色图》;“木兰花开”项目中,低收入家庭妇女跟着孟洛川盘扣传承人穿针走线;“美育星光”合唱项目让老人轻松享受优质服务。采用“公益+低偿”模式,历下区解放路街道实现了“幼有所育—青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全程关怀与价值赋能,构建起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范式。
京剧声与键盘敲击声共鸣,非遗技艺与数字平台共舞,传统文化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浸润着每个家庭……文化书院建设省级试点乐山小区社区创新打造“文蕴乐山”文化品牌,构建起了“以书院为枢纽、以惠民为导向”的文化服务格局。
1600㎡的“文化院落”成为“主阵地”、10个“宝藏角落”则让老社区焕发“一步一景”文化魅力。乐山小区社区通过“综合设置、错时使用”空间资源,打造“乐山夜校”“文化夜市”等特色场景,实现“白天+夜晚”“室内+户外”全时段、全空间文化服务覆盖,有效提升阵地使用效率和居民参与便利度。
市中区舜耕街道打造“多元立体、功能复合”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将“积分双换”机制编织成了温暖经纬。居民在文化书院每参与1小时活动积1分,既可兑换社区课程,也可在CCPark“非遗商圈”消费。如此,惠民有了可衡量的数值,全年积分兑换活动中,85%的居民完成了从文化消费者到参与者的蜕变。
当“老年智能手机课堂”开进超市入口,当外卖骑手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读书,这些精准到毛细血管的文化供给,已经重新定义城市的温情指数。文化惠民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春夜喜雨”般的润泽。
文化空间不断伸展
在城乡褶皱里自由生长
当下,文化空间已逐步突破钢筋水泥的物理边界,向更广阔的远方伸展。
在历城区的“文化会客厅”“十送十进”工程让理论政策、非遗戏曲、书画养生等十类资源沿17支志愿服务队的轨迹流动,如同春水漫过162个文化项目的田野。在烟厂社区“家”文化课堂里,几代人围坐在一起,将工厂变迁史编织进非遗纹样;名辉豪庭“友”文化沙龙,居民在“连心亭”自由地交流思想,议事协商,共同为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莱芜区709老厂区修旧如旧、二次升级,让尘封的“三线故事”重焕生机;解放路街道“云端图书馆”打破时空限制,扫码听书、情景巡演、实物党课全年不打烊;历下区姚家社区打造“砚岭书院”、“四库枢馆”、“八斗讲堂”、“济南第一团”红色广场、“记住乡愁”民俗馆等文化阵地,沿历史足迹聆听红色岁月,品读文化故事……青瓦叠院的文化突破围墙,已然在胡同口、田垄间、商铺里自由生长。
“乐和·家”文化书院的晚风掠过城市阳台,“耕·读时光微花园”的书声飘过青石砖,文化会客厅的墨迹在宣纸上缓缓晕开。济南的文化书院建设,以传统为根系,以民生为土壤,以空间为枝干,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千万种想象,驶向更具生命力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