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汁只用软籽,顾客就认这个。”在济南市历下区一处果汁摊点,摊主一边榨汁一边告诉记者。摊位旁堆放的,是来自四川会理的突尼斯软籽石榴。
入秋以来,石榴进入销售旺季。突尼斯软籽石榴凭借籽软、个大、清甜多汁的特点,在商超、电商和街头摊点全面铺开。
相比之下,传统硬籽石榴虽甜度高、耐储运,却难获市场青睐。在北方硬籽石榴主产区——枣庄市峄城区,果农们面临的却是另一种境况:石榴销路不愁,但价格30年几乎没变过。
软籽石榴走红的产业逻辑
在济南堤口果品批发市场,会理、蒙自的突尼斯软籽石榴几乎垄断档口。多位批发商直言:“南方软籽石榴供货稳定,批发、零售都好操作。”不同等级的果子,批发价从一箱100元到140元不等,折合每斤在5至11元之间。
零售市场同样如此。百果园、果唯伊等精品水果店普遍只售卖突尼斯软籽石榴,散装价格在8至10元/斤,一提3.2公斤的礼盒定价90元。盒马、Ole等超市还推出NFC果汁、石榴果茶等产品,延伸消费场景。
线上趋势更为明显。在电商平台搜索“石榴”,销量排名前十的产地均为会理。标明“突尼斯软籽”单月销量动辄上万单,而硬籽石榴多依赖低价促销,销量往往只有几百单。
放眼全国,软籽石榴亦占据主导地位。
四川会理是软籽石榴最大的产区,当地拥有40多万亩连片果园,通过大规模嫁接改种,逐步形成了统一品牌、冷链物流、电商直采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已实现日均百万单的电商发货量。云南蒙自虽然规模不及会理,但也在逐渐打开全国销路。
在新疆,喀什石榴个头大、酸甜可口,但因运输半径受限,难以形成全国性影响。河南、陕西等地虽也部分改种软籽,但缺乏规模和品牌,整体影响力有限。
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尹燕雷介绍,突尼斯软籽石榴1986年引入国内,10年前在会理、蒙自等地大规模推广,通过嫁接改种迅速提升产量并保持稳定供应。突尼斯软籽石榴能在9月前大规模上市,比北方产区提前一个月,占据鲜果销售的最佳时机。
业内专家认为,突尼斯软籽石榴走红,依靠的是一套可复制的“标准化打法”:先在高端商超建立形象,再通过电商平台放大曝光,随后以果汁、果杯切入日常消费,最终下沉到社区零售,把消费者的认知逐步转化为销量。类似的路径,在赣南脐橙、新西兰奇异果等水果品牌的成长过程中也都出现过。
优势如何转化为溢价?
枣庄是山东最大的石榴产区,石榴种植面积12万亩以上,大青皮等传统品种占全市石榴种植面积的八成。
在峄城区榴园镇,果农李永水算了一笔账:每亩产量约2000斤,成本约1000元,即便收购价只有三四元一斤,仍有利润。但这个价格从30年前至今几乎没变过。今年南方软籽石榴丰收,价格走低,对峄城石榴进一步形成压力。
峄城并非没有优势,当地的硬籽品种糖度高、汁液浓稠、耐储运,是北方市场偏好的口感类型。峄城区榴园镇石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赵作为说:“大青皮和秋艳的风味,是其他品种比不了的。”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也让峄城石榴承载着“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然而,这些优势并未转化为价格优势。业内专家指出,水果不能仅仅视作农产品,而应放在完整产业链中去理解。支撑软籽石榴走红的,是规模化种植、统一标准、系统营销和资本力量,而非单纯的口感。
多位果农坦言,峄城石榴鲜果销量不愁,但几乎都在本地消化,外地市场很难见到“正宗”的峄城石榴。再加上南北上市时间差,软籽石榴8月就能上市,而峄城石榴往往要到10月才能成熟,“我们错过了一年中最好的鲜果销售季。”
峄城石榴种植以一家一户为主,面积几亩起步,“产业化难度大,整体缺乏市场话语权。”尹燕雷说。即便是优质品种,也只能以普通果流通。赵作为补充:“我们统一了物流包装,但市场认知还有待提升。”
峄城石榴的突围之路
突尼斯软籽石榴不耐寒,在北方推广困难。峄城石榴的突围不在于复制会理,而在于结合自身品种、加工与文化优势,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
如今,李永水已经把自家的15亩果园全部改种“秋艳”。他告诉记者,秋艳果粒大、不易裂果,糖度也高,“收购价能到六七元一斤,比老品种翻了一番。”
这种尝试正在逐步扩大。峄城已启动三年扩种计划,目标新增100万株石榴,秋艳占比超过一半。
当地企业还在产业链上延伸,把果子做成石榴茶、石榴酒等产品,附加值比鲜果高出数倍。据统计,2024年枣庄市峄城区石榴产业总产值达42.2亿元,并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增速。与此同时,“峄城石榴”的统一包装也悄然出现在商超货架上。
石榴盆景也已成为峄城独有的产业名片。与鲜果不同,盆景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种文化艺术。盆景大师张忠涛介绍,目前枣庄石榴盆景占全国市场95%以上,带动数千人从业,在全国展会上屡获金奖。
近年来,枣庄市持续加大支持,出台全国首部石榴产业专项法规《枣庄市石榴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从多方面提供保障。
也许,峄城石榴的未来,不仅是卖出更好的价格,更在于把千年的栽培传统与现代产业逻辑结合起来,把“中国石榴之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