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省广饶县广饶街道颜徐草莓产业园的玻璃温室大棚内,农民正在A字架上栽种“空中”草莓苗。
当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使用进口有机基质替代传统土壤栽培草莓,这一技术不仅有效避免了土传病虫害,还显著提升了草莓的品质和口感,进一步提升了广饶草莓的品牌美誉度。
渤海之滨,黄河尾闾——东营,这片曾经以“油城”闻名的土地,正悄然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农业变革。盐碱滩涂上,不仅生长出优质农产品,更孕育出一批响亮的农业品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东营农业品牌的崛起之路,是一条融合了科技赋能、品质筑基、产业融合与创新营销的系统性工程。
从“盐碱荒滩”到“品牌高地”
顶层设计与特色产业的崛起
历史上的东营,黄河冲积而成的新生地带,土地盐渍化程度高,农业基础相对薄弱。“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曾是部分区域的真实写照。然而,困境中也蕴藏着独特的机遇。富含矿物质的黄河水、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大面积的土地,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潜在优势。
东营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必须跳出“就生产抓生产”的传统思维,将品牌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此,东营市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东营市农业品牌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的协同发展路径。
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定位特色产业。东营市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深入分析自身条件,聚焦“黄河口”这一独特地域标识,集中力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10月13日,东营市垦利区的盛元大闸蟹养殖基地内,养殖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对大闸蟹进行分装、打包,这些大闸蟹将发往重庆、云南、海南以及成都等国内市场。在刚刚过去的“双节”期间,黄河口大闸蟹不仅在省内外走俏,更是“爬”向了香港、澳门,以及泰国等更远的市场。
经过多年系统性培育与打磨,黄河口大闸蟹已斩获多项权威认可: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与中国贸促会地理标志产品双重认证,拿下第十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并成功入选首批《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品牌价值已攀升至31.93亿元。近日,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麻湾西瓜”等5个地方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中,黄河口大闸蟹是山东省内唯一、全国仅五家获此认证的河蟹产品。
“近年来,东营市锚定‘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为主题,培育形成了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彻底改变了东营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特色无名气’的局面,使昔日的‘盐碱荒滩’正在崛起为特色鲜明的‘品牌高地’。”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英明说。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品质筑基与全产业链赋能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稳定的高品质。东营市的企业深知,没有严格的品质控制和完善的产业体系支撑,品牌就如同空中楼阁。
初秋时节,东营市菇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出菇房内,湿润的空气里满是淡淡的菌香。数万个透明培养瓶在立体层架上整齐排列,瓶口处,一簇簇白玉菇探出“脑袋”、长势喜人,洁白饱满的菌盖、粗细均匀的菌柄,在柔和的灯光下透着新鲜劲儿。
“以前种蘑菇靠天吃饭,温度、湿度差一点,长势就天差地别。现在有了智能化设备,这些问题全解决了!”公司办公室主任贾小建一边指着出菇房里的传感器一边介绍。在这个全封闭的出菇房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会根据菌菇的生长阶段精准调节,营造出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仅实现23天一个采收周期,更保障了一年四季稳定生产。
在出菇房外,一箱箱贴着“福莙娃”“菇健”品牌标签的鲜菇整装待发。公司目前主打白玉菇、蟹味菇两大品类,凭借稳定的品质和口碑,在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每周能出口4到5个柜子,每个柜子装10吨左右,一周就能出口50多吨。除了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对我们的品牌认可度也很高。”公司销售部助理刘学指着即将装柜的货箱介绍。
能在国际市场打开局面,靠的不仅是过硬的品质,还有持续的科技创新。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菇健生物坚持科技创新,与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加强科研合作,同时与日本食用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了专业的实验室,现已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生产的“菇健”“福莙娃”白玉菇、蟹味菇系列产品通过了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BRC认证,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并出口东南亚及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只有强化科技支撑,才能夯实品质根基。东营市积极与山东省农科院、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助力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同时,鼓励市场主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瞄准市场定位,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的产品品牌,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消费者认可度显著提高。
品牌建设需要强大的市场主体。东营市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他们成为品牌创建和运营的主力军。同时,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在利津县陈庄镇临河村的千亩甜瓜大棚里,村民李圣伟正忙着修整土地,为12月份的育苗作准备。得益于南瓜嫁接技术和智能温控系统,他的甜瓜于今年4月份提前两个月上市,每斤售价高达12—15元,不仅亩产比往年提升了近两成,亩均纯收入更是突破3万元。
为推动“甜蜜”事业的全链条品牌化运营,2008年当地成立临合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注册“临合蜜”商标,通过严格推行无公害种植标准,推动通过产地和产品无公害认证,品牌价值逐年提升,先后获得“东营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金奖农产品”“东营市十大名优特农产品”等荣誉称号。
这些年,通过注册绿色食品认证、举办采摘节、开展电商直播等举措,小小的“临合蜜”甜瓜已跻身京津冀高端市场,年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周边17个村2000余户农户增收。
通过“握指成拳”,东营将分散的农户、合作社和企业凝聚在“黄河口”品牌大旗下,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良好格局,为品牌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目前,东营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07家,3家企业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突破6000家。先后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省现代农业强县、乡土产业名品村等“国字号”“省字号”乡村产业集聚区210余个。
从“养在深闺”到“誉满天下”
创新营销与品牌文化的塑造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东营农业品牌脱颖而出,走进更广阔的市场和消费者的心里?东营市探索出了一条线上线下结合、传统与现代并举的整合营销传播之路。
前不久,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东营)主场活动在利津县“老街长巷”举行。活动现场,黄河口农品展示展销区人流密集。展区以集市的形式宣传推介销售产品,邀请全市各县区特色农产品参加展示:黄河口大闸蟹、大米、滩羊等“明星产品”吸引众多群众驻足,全面呈现了全市在农业科技应用、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成效。
东营市成功打造了“黄河口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坚持“一品一策”,讲好“品牌故事”,实施“黄河口农品”品牌提升项目,丰富品牌内涵,建立品牌矩阵,打造“黄河口农品”品牌2.0。
全市开展特色农产品资源普查,建立完善“黄河口农品”优质农产品信息名录。聚焦大中城市,结合区域特点,组织开展精准化宣传推介活动,强化线上线下宣传推介一体化,加快完善“黄河口农品”全方位宣传矩阵,持续提升“黄河口农品”品牌影响力。同时,充分结合各级各类农产品展洽会,探索建立“黄河口农品”产销对接机制,更好服务于企业和产业发展,推动“黄河口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线下品牌推广活动持续不断,线上品牌推介也如火如荼。10月12日,在广饶县乐安街道“云商乐安”电商直播共富工坊直播间里,主播正在介绍当地网红特色名品——建文香油的系列产品,从产品文化到口味特点,耐心地为直播间的观众进行解答与说明。
“我们主播在深入了解了广饶的产品以后,针对建文香油、兵圣烧饼等广饶当地历史悠久的传统企业进行线上直播销售,每周五都会在‘云商乐安’的小程序上给大家带来广饶当地的好品直播。”主播李昊阳说。
聚焦产品品质和特色,该街道推出一系列网红特色名品,如建文香油、兵圣王酒、兵圣烧饼、蓝印花布、皇尊蜜梨等。并依托“云商乐安”共富工坊,通过与网红合作定期进行直播带货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市场覆盖面。目前,开展直播带货20余场次,云商乐安线上商城营业额达到60余万元。
拥抱数字时代,拓展线上渠道。东营市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地方特产馆,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丰收节”“双十一”等线上营销活动。同时,鼓励运用直播带货、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品牌传播。“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在这里已成为现实。
丰富营销载体,是消费者近距离体验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品牌体验的重要途径。东营市连续多年高水平举办黄河口大闸蟹开捕节、农民丰收节以及各类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全国客商和媒体关注,集中展示东营农业品牌形象。同时,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设计推广“黄河口农旅精品线路”,让消费者在游玩中体验品牌文化。
截至目前,东营市培育形成了百亿级现代畜牧、百亿级特色水产、国家级沿黄大豆“三大产业集群”和黄河口滩羊、大米、大豆、对虾“四条全产业链”,全市拥有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总量达6个,6个产品入选“好品山东”品牌目录,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36个,“黄河口农品”品牌影响力进入全省前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