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青岛市崂山区教育和体育局承办的教师数字化学习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办,会议同期组织了《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5)》案例撰写培训。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项目组核心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天津、青岛、南京、芜湖、哈尔滨、武汉、义乌、广州、陵水等全国多个地区的教师数字化学习组织者、核心参与者和骨干教师,共计100余人。会议聚焦教师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模式、重点难点,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与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经验交流与思想碰撞,凝聚行业共识,推动教师数字化学习迈向创新与深化。
在开幕致辞中,《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项目负责人、在线学习研究院副院长刘曦葳回顾了《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连续多年开展教师数字化学习研究、发布年度报告的历程。
青岛市崂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倩倩详细介绍了崂山区以“1+2+3”模式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该模式依托数字基座,打造“公脑+私脑”双引擎,推动AI学伴、助教与治理三维智能体协同,全面赋能教学、教研、育人、家校与治理五大场景。目前,崂山区已为1057间教室配备AI课堂评价系统,开展多模态教学行为分析,并在38所学校部署智慧体测设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运动方案,构建“监测—评估—干预”一体化的健康促进体系。在教师发展方面,崂山区构建了分层递进的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强化教师在AI教学设计、数据解读与融合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形成“以测促用、以评促发展”的良好生态。
青岛市崂山区教育和体育局数字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张泽治以《AI赋能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为题,分享区域数字化推进经验。他重点阐述了崂山区在智能教育基座全域覆盖、“人智协同”的三维智能体构建,以及五大场景下十七项重点任务的系统布局。顶层设计方面,崂山区明确“筑基—赋能—创新”的发展路径,全面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技术基座层面,创新构建“双脑协同、智能原生”的数字底座,形成“1基座、2模型、3智能体”体系。应用场景方面,“山海AI学伴”通过深度解析学习行为,实现个性化知识推送与学习干预;“山海AI助教”凝练教学模式,赋能精准教学;“山海AI管理”统筹数据要素,驱动智慧决策,并集成校园安防、视频汇聚与低空智能感知平台,构建“空天地一体化”调度体系,共享全域智能资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在题为《媒体&方法:数智时代的教学研究》的主题报告中,重温了教育技术史上“媒体与方法”的经典辩论。她指出,智能教学应用的研究应避免重复比较媒体优劣或验证常识,而应聚焦有效教学策略及其在不同媒体间的复制性研究。汪琼强调,技术应为方法服务,教育者需关注如何整合媒体与方法,而非单纯依赖技术本身。“不要以为让学生直接与大模型对话就是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她提醒研究者首先关注应用是否提升教学效果,再追求效率,做到“先有效再高效”。
在案例分享环节,四地代表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成果。芜湖市电化教育馆馆长肖玲介绍了以“四维”促“四有”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模型,构建个性化、协同化、终身化的教师学习2.0体系,并创新引入AI评价机制,实现人机协同的教学行为分析。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石群雄系统阐述了丰台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的六维布局,包括通识教育奠基、教师素养提升、环境建设支撑等,全面展现了区域推进AI教育的路径与成效。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小学校长林先锋分享了学校融合中国智慧与AI技术的“双螺旋”育人实践,通过智慧纸笔课堂、数据驱动的教学闭环及“海洋+AI”课程,实现传统文化与智能技术的有机交融。
主题对话环节由青岛市教育装备信息中心主任助理李晓梅主持,多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就教师数字化学习的难点破解、特色模式及AI在未来教师发展中的角色展开深度交流。与会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教学伙伴”与“成长增程器”,能够解放教师精力,推动科学评价与个性化发展。同时,专家强调需辩证看待AI应用,教师应主动“喂养”教育数据,训练更贴合实际的智能体,并在与工具的互动中实现专业成长的迭代。
案例撰写培训环节,《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5)》基础教育领域牵头人钟绍春提出,应锚定AI时代教学创新开展数字化学习,构建“教—学—研—评—训”一体化平台,通过实战研究提炼有效做法。吉林师范大学讲师范佳荣系统讲解了案例撰写的方法与技巧,引导教师从实践提炼出可推广的典型学习模式。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走进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实地观摩。该校体教融合中心开设的体操、射箭、游泳等数字化课程,以及400平方米的“智创未来”少年科学院,展现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实践的生动图景。(马秀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