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公益岗人员,不然我这2亩玉米真要烂在地里了。”近日,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茂山村,73岁的姚永翠看着地里忙碌的身影,眼角泛起感动的泪光,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感激。
入秋后的持续阴雨天,让老人犯了难:地里玉米已经成熟,可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加上雨后田地泥泞难行,下地收玉米成了难题,老人急得茶饭不思。
茂山村“两委”成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老人的困境后,立刻吹响“帮扶集结号”,率先带头,联合公益岗人员组建起专项帮扶队,第一时间带着镰刀、麻袋等工具赶到老人的玉米地,齐心协力抢收玉米。
“人多力量大,咱们加把劲,争取今天把这2亩地的玉米全收完,绝不能让粮食受损失。”公益岗人员张守芬一边快速收割玉米,一边向身边的同伴鼓劲。茂山村党支部书记张传伦说:“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像姚永翠老人这样确有困难的群众,我们必须主动靠前,帮他们把粮食稳稳收到家。”
这样暖心的场景,在东港区的田间地头不断上演。面对“三秋”生产的紧迫形势,东港区各镇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公益岗人员、志愿者、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力量,针对辖区内留守老人、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做到应收尽收、归仓入廪。
“这几天天气好转,我们抓紧时间抢收,除了吃饭,基本都在地里连轴转。”在西湖镇的玉米种植田里,西湖镇凤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为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指着正在作业的履带式收获机说道。据了解,该合作社的履带式收获机适应泥泞地块作业,每天可收割玉米五六十亩,在天气转好的间隙,农机手们争分夺秒,最大限度加快秋收进度,减少阴雨天气对粮食收成的影响。
秋收紧,烘干更关键。在后村镇,核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烘干塔正24小时不停运转,机器轰鸣声中,潮湿的玉米被送入烘干塔,经过处理后变成干燥的粮食。“今年入秋后持续阴雨,玉米含水量较往年高出15个百分点,我们的烘干塔每天能烘干玉米80吨左右,不仅帮农户解决了粮食晾晒难题,也为合作社带来了不错的收益,实现双赢。”合作社理事长马林笑着说。
据悉,为保障农机设备高效运转,东港区各级农机部门主动服务、靠前指导,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镇街、农机合作社和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具检修、保养服务,及时排查解决农机故障,最大限度减少阴雨天气造成的损失。
今年,为应对不利天气,东港区农业农村局成立了7个“三秋”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组,分赴各镇街开展指导服务。服务内容涵盖农田排水、分类抢收、防灾减灾等,做到问题现场发现、及时解决。
在西湖镇,指导组深入竖旗岭村、小花崖村等地,实地查看墒情、收获进度,并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提出“待墒情适宜再播种”的科学建议。各村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帮扶队,帮助困难群众抢收玉米500余亩,实现秋收秋种同步推进。
从田间到地头,从抢收到烘干,东港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收的是粮食,暖的是人心,今年“三秋”生产更有速度、更有温度。(记者 姚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