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遇山半里”乡村振兴片区:冰雪点燃共富梦-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0/23 08:06:14
来源:临沭县融媒体中心

临沭县“遇山半里”乡村振兴片区:冰雪点燃共富梦

字体:

  金秋十月,驾车驶入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半里村,洁净的柏油路、整齐的路沿石和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尽收眼底。漫步村中,新建的旱雪公园让滑雪爱好者四季尽兴,绒绣工坊陈列着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伴礼食堂飘来阵阵饭香,四点半学堂传来书声琅琅……伴随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作为“遇山半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核心区,半里这个小村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散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变“流量”为“留量”

  看着村庄大变样,半里村党支部书记李春途打心底里高兴。就在不久前,他还在为找不到发展出路发愁。

  “以前游客来,滑完雪就走,咱村里连个脚印都留不下。”李春途坦言,尽管村子紧邻年客流量8万人次的夹谷山滑雪场,但多年来始终没能沾上光。

  改变始于今年,临沭县规划打造“遇山半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覆盖东盘村、李庄村、营子村等8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半里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不能再‘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必须将山上的客人‘引下来、留下来’!”在片区党委的统筹下,半里村率先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累计整修道路1.2万平方米,铺设路沿石1300余米,载种绿化苗木2.2万亩,新建运动广场2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村里盘活闲置宅基地,建起了山下雪友俱乐部、室内滑雪训练馆、猫冬小院、火锅店、奶茶店等配套业态,推动“山上滑雪、山下消费”。在半里日记—雨林餐咖,游客在品尝甜品、咖啡、西餐同时,还可以沉浸于热带雨林风格的美景;“四时有方”则为年轻人打造了一个“茶饮+轻食”生活美学空间;新上的夜场滑雪、高山漂流等项目,更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尽兴而归。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滑得尽兴’,更要让他们‘玩得开心、住得舒心’。”李春途指着精心打造的“猫冬小院”介绍,“这些院子是我们专门为滑雪游客打造的特色民宿,有适合年轻人聚会的公寓式房间,也有适合亲子家庭的温馨小院。”

  群众从“当配角”到“演主角”

  走进村里的小微富民业态小巷,油坊、煎饼坊、馒头坊、豆腐坊、粉条坊……一家家食品小作坊依次排开,烟火气扑面而来。“红薯遇上粉”工坊的老板臧青换喜笑颜开:“现在游客多了,我的粉条一天能卖三四百斤,粉条价格10块钱,粉皮12块钱,一天能卖三四千块钱,利润相当不错。”

  如今,像臧青换这样在家门口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群众不只是参与者,更应是乡村振兴的主角。”片区负责人介绍,在100多个业态中,村民自己经营的占了八成。片区推行“双层运营”模式:让村民当“小老板”,认领业态、适度投资;专业团队做“大管家”,负责活动引流和公共管理,既保留了乡土味道,又注入了市场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的葛仙米培育基地,将“水中燕窝”打造成高附加值产品;莫氏绒绣的绣娘们飞针走线,让非遗技艺变身时尚文创;知青茶、玉山地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品牌打造和价值提升也焕发新生,成为游客们喜爱的伴手礼。

  从“一村美”到“全域兴”

  傍晚时分,孩子们嬉笑着走出“四点半学堂”;不远处的伴礼食堂里飘出阵阵饭香。82岁的李春宽老人坐在餐桌前等着开饭:“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以前总担心我吃饭问题,现在好了,一天三顿热乎饭,还不要钱。”这个食堂不仅为本村87名80岁以上老人免费供餐,还辐射周边村庄,同时对外开放经营。

  为了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村庄和群众,“遇山半里”片区以“中心村”半里村为引擎,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富裕。

  “我们推动基础设施连片建设、人居环境连片整治、公共服务连片提升。”片区负责人说,“同时,扶持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你搞特色种植,我做农产品加工,他发展红色研学,既避免同质竞争,又形成优势互补。”

  据测算,片区建成后年利润约22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约330万元,带动5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1.3万元,受益群众超2万人。

  “现在,孩子们放了学有地方去,老人吃饭有人管,年轻人回来也有活干。”李春途笑着说,“村民腰包鼓了,人气旺起来了,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王芳)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