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中区:从“一校强”到“群校兴”-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23 16:29:37
来源: 大众日报

济南市中区:从“一校强”到“群校兴”

字体:

  日前,全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研讨会在济南举办,市中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持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通过“名校带新、强校扶弱”,实现从“一校强”到“群校兴”。

  今年秋季开学,新建的市中区经华小学投入使用,成为经五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原大涧小学13个班也整体并进来,全体教师参与集团培训与教研活动,同一个标准下抱团发展。

  济南泉景中学是颇有名气的优质校,初期也是“加盟校”,依托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济南实验初中,从新建校迅速成长为“龙头校”。近年来,强起来的泉景中学又成立了教育集团,帮扶带动育文中学、泉汇学校等,促进了区域内基础教育资源更加均衡优质。领秀城片区也是如此,一所学校打样,之后开始承担孵化任务,辐射周边带出一批好学校。像胜利教育集团,累计输出60余名优秀人才担任各校区的校长、教研组长,从1个校区扩张至10个校区,2万名学生共享“宽基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多数城市的通病,市中教育也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既有胜利大街小学、经五路小学、育英中学等优质品牌学校,也有一批亟待发展的城郊学校和薄弱学校。面对城乡有差距,城区有强弱,新校在激增的现实问题,如何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市中区从2013年开始走上了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围绕“公平与质量”,印发《市中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10个教育集团先试先行,27所学校首批抱团发展,40%的学校率先享受到“名校带新、强校扶弱”的红利,优质校+新建校、薄弱校、城郊校组合抱团,打造“教育特色联盟”,不断探索优质资源再生发展机制。四年时间,7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集团化。该区针对不同的情况探索出了三种模式:“母子式”以优质校带动新建校快速成长,“兄弟式”促进强弱校协同提升,“伙伴式”则推动城乡学校共建共享。

  集团化办学“挂牌易、办好难”,关键一环就是破除校际壁垒、让优质资源真正流动。市中区先后拆了三堵“墙”,一是打破“人才墙”,通过干部教师跨校交流、建立多元教研机制,实现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二是打破“空间墙”,整合共享场馆设施,缓解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不足的困境;三是打破“资金墙”,设立专项经费并由集团自主统筹,保障运行实效。以师资为例,这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集团化办学的“生命线”。市中区通过集团轮岗、跨校支教、名师巡讲、青蓝结对等机制,让优质师资从“固定存量”变为“流动增量”,至今跨校交流干部教师6000余人次。

  资源稀释、个性缺失、活力不足是集团化办学的另外一个痛点。市中区20个教育集团建立“集团党委+理事会”的治理架构,实现集团内部的深度融合,统一责、权、利。2024年实施“片区优组”,二环南路领秀城、中海、大庙屯等打造了一批品质教育示范圈,23所城郊学校彻底摘掉“薄弱校”帽子,16所老城区学校化解了“大班额”问题。

  从“输血”到“造血”,从“薄弱校”到“特色校”,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市中区先后有20所新建学校在集团化办学带动下,高位起步弯道超车,逐步形成了优质学校从“一枝秀”到“满园春”的良好局面。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