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百年煤城“锂”想蝶变-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0/24 16:52:39
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枣庄:百年煤城“锂”想蝶变

字体:

  10月14日,山东大厦内掌声雷动。枣庄市人民政府与中创新航科技集团签约仪式举行,标志着这家国内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在鲁首个重大项目正式落地。这一项目,不仅将为枣庄注入强劲的产业动能,更将翻开这座百年煤城绿色转型的崭新一页。

  深秋的枣庄高新区,山东欣旺达动力电池二期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火热,工人们正全速推进主体结构施工。“当前,山东欣旺达一期已建成电芯产线6条、PACK产线2条,具备约16GWh的年产能。二期项目的建成,将带动更多锂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山东欣旺达总工程师李文明说。仅山东欣旺达这一个项目就吸引了科达利结构件等8家配套企业“抱团”落地。

  枣庄的转型,始于一场“刮骨疗毒”的深刻变革。作为国家煤炭工业基地,枣庄曾因煤而兴,但也因煤而困——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压力凸显,成为这座老工业城市必须跨越的“娄山关”。

  转型之初,当地也曾面临“路径依赖”的阵痛。转机始于2003年,枣庄悄然落子新能源电池产业,与天津、深圳并肩成为全国最早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城市之一。然而,由于当时产业不配套,枣庄新能源电池产业还徘徊在电解液、电芯等产业链环节,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集群优势,如同散落的珍珠,缺少一根穿珠成链的主线。

  真正的加速奔跑始于2021年。枣庄将新能源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构建以“两高四新”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

  政策先行,成为破局关键。枣庄出台《锂电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建立“链长+链主+联盟+基金”四维推进机制,市级领导牵头担任产业链“链长”,龙头企业担任“链主”,产业联盟协同创新,政府引导基金精准扶持。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电池上下游企业达278家,其中锂电核心企业128家,形成了从锂矿开采加工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芯与PACK、检测回收的完整产业链。

  在中材锂膜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一卷卷厚度仅5微米的锂电池隔膜经过在线检测后,即将发往各头部电池企业。“经过不断攻关,连续突破生产线横拉、一次热处理、二次热处理等多道难题,最终取得技术突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白耀宗说,2017年8月30日,中材锂膜“年产2.4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建设项目”首条生产线在滕州投产,标志着在相关领域打破国外垄断,不仅实现了国产化,还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链的“强筋健骨”,离不开核心环节的技术突破。亿恩科天润新能源材料公司的电解液生产车间内,11条全自动产线全速运转,可年产23万吨电解液。“企业成功研发的高电压、低温电解液等前沿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负责人李旻洙说,今年订单量较去年增长了1倍多,排产已至2026年。

  眼下,枣庄正以《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为蓝图,构建“1+2+4”产业发展新格局: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巩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两大优势领域,布局钙钛矿电池、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四大前沿方向。在钙钛矿电池方面,仁烁光能GW级滕州基地已开工建设;滕州金晶公司TCO导电膜玻璃,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已经在极电光能、协鑫光电、纤纳光电等国内钙钛矿电池龙头企业实现应用。在液流电池方面,鼎誉新能源石墨双极板产能10万平方米,产品批量供应大连融科、北京绿钒等国内一线液流电池企业。在钠离子电池方面,顶腾新能源钠离子电池、中科鲁中钴酸钠电池等项目正快速推进。

  “新质生产力是老工业基地求变图强的必然选择。”枣庄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邵长存认为,枣庄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传统“百年煤城”成功实现了向“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的华丽转型。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