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教育三年冲刺“十大目标”-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24 09:22:54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职业教育三年冲刺“十大目标”

字体:

  10月23日上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擘画教育新蓝图 奠基城市新未来——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制定背景、核心目标及重点任务。

  到2027年,青岛职教园全面投入使用,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职教园区;全市公办中职学校100%开展高中阶段联合育人;以数字化场景驱动数字化应用,实现“精准教”“个性学”……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7年,将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双引擎”的青岛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数字化开辟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和赋能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形态。

  建设职教高地

  近年来,青岛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职业教育一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未来三年,青岛职业教育明确“职教体系更加完善”“空间布局更具特色”等十大工作目标,确保到2027年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双引擎”的青岛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职业本科为引领+高职为主体+中职为基础;两翼: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双引擎:数字化+国际化)。

  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构建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职业本科为引领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做精中职教育,做好专业整合和优化调整。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强化中职与高职专业衔接,探索中高职一体办学。到2027年,全市高职在校生规模超过13万人;推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尽快达到职业本科设学标准。

  在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方面,根据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在重点产业聚集区布局职业院校,加强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一盘棋统筹。到2027年,青岛职教园全面投入使用,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职教园区,每个举办职业教育的区(市)均打造1个职教园区。

  在职业教育专业精准匹配方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的职业教育标准、专业评价标准。到2027年,实现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全面统筹;建设省高水平专业(群)、特色化专业(群)不少于30个,建强国家“双高”“双优”院校。

  不断推进职普融通联合育人,探索“高中阶段综合育人共同体”等融合发展模式。到2027年,全市普通中小学普遍开设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课程,全市公办中职学校100%开展高中阶段联合育人,建成3个以上的“高中阶段综合育人共同体”;持续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一批体现青岛特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全市每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均成立示范性市域产教联合体。校企合作打造场景真实、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到2027年,创建7个以上省级产教联合体,争取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实现突破;建成10个以上市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升学为导向,推动建立以中职学校为实施主体、以高职院校为引领的贯通培养体系。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深化岗课赛证融通,聚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到2027年,实现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年招生规模1万人以上,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标准不低于100个;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校企联合精准育人。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试点,合作举办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强职业教育“自我造血”功能。到2027年,支持一批公办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每年开展校企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1万人以上。

  打造未来课堂

  青岛未来三年数字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坚持育人为本,把握智能时代育人规律,构建数字教育体制机制和应用体系,健全优质资源供给共享机制,完善师生素养能力提升机制,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育未来教师、打造未来课堂,形成数字化开辟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和赋能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形态。

  该行动计划构建了“双线贯通(集成化+智能化)、双轮驱动(场景驱动和人才驱动)、两项保障(基础环境+政策机制)”的数字教育体系。

  在集成化方面,实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省、市教育平台的全面融通,教育信息系统、个性化应用模块接入青岛教育e平台,实现教育管理、数字资源、应用服务“一网统管”。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办法,全面汇聚教学、管理等数据,助推教育决策、教师培训、评优评选、教育管理和课堂分析。建立数字资源融通和评价审核机制,打造“青快学”等优质资源品牌。

  在智能化方面,加强人工智能前瞻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化应用,推出“智能问数”“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智能应用。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体系,研制《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课堂标准》,推出一批人工智能应用范式和示范场景,推出跨学科、项目式、探究式智能教学案例300个。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升级,优化“一纲多本”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基地,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全市中小学高质量开齐人工智能课程。

  同时,以数字化场景驱动数字化应用,推动教学过程数据采集和智能应用,实现“精准教”“个性学”,评选600节数字技术融合优质课,遴选数字化融合优秀课例300节。新增3000项在线数字资源,数字教学资源覆盖全部重点专业;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教师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等评价。探索“数字画像+精准培训+智能评价”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实现数字赋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动态调整学区规划、课程优化等关键决策,有效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

  此外,青岛还将深化数字化干部教师队伍培养,深入实施“151”数字化人才培养工程,构建数字素养基础标准和发展评价体系,新增培育300名数字化领航校长、200名首席信息官(CIO)、20个数字化领航工作室,培育全国教育数字化专家3至5人;构建数字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机制,创建“五基三阶”人工智能学生素养培育体系,办好人工智能竞赛、嘉年华等拓展活动,承办好2026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建成覆盖全市中小学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学科教室、理化生实验室数字化改造和图书阅读环境智能化升级,有序推进学习终端应用。80%的学校形成智慧校园应用场景。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