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孩子腿上突然长了好多小红点,按压也不褪色,还喊肚子疼,是不是过敏了?”近日,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治医师田玲玲提醒,孩子身上出现这类“红点点”,别只当普通皮肤病,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出的健康警报,尤其要警惕肾脏受累的风险。
过敏性紫癜
藏着四大信号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身上的红点点,会先想到过敏或蚊虫叮咬,但过敏性紫癜的皮疹有明显特点,能帮家长初步判断。”田玲玲介绍,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的小血管炎,好发于2-8岁孩子,并非真的“过敏”,而是免疫系统紊乱引发的炎症反应,皮疹、关节痛、腹痛、肾脏问题是常见的四大症状。
其中,皮疹是核心信号,多集中在四肢远端,尤其是双下肢和臀部,对称分布,是突出皮肤的红色或紫红色斑点,按压时颜色不会变浅或消失。
“有的家长会发现,红点会分批出现,还可能扩散到肚子、脸上,严重时会变成小疱疹,甚至破溃。”田玲玲强调,若孩子身上的红点符合这些特征,就要警惕。
更容易被误诊的是关节和胃肠道症状:“30%—43%的孩子一开始不长皮疹,只喊膝盖、脚踝疼,或肚子阵发性绞痛,多在肚脐周围,还可能呕吐,甚至拉黑便、血便,很容易被当成关节炎或肠胃炎。”
她特别提醒,若孩子突然剧烈腹痛、呕吐,还排出“果酱样”大便,可能是并发了“肠套叠”,属于急症,必须立即就医,否则有肠坏死的风险。
肾脏损害是最需关注的重点:“20%-60%的孩子会出现紫癜性肾炎,表现为尿里有血(肉眼可见红色尿,或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的血尿)、泡沫尿(蛋白尿),严重时会水肿、血压升高,甚至影响肾功能。”田玲玲着重强调,即使孩子皮疹、腹痛都好了,尿液异常也可能在数月后才出现,“所以确诊后,半年到一年要定期查尿常规,监测肾脏情况,这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长期健康。”
过敏性紫癜
不是过敏惹的祸
“过敏性紫癜名字里带‘过敏’,却跟吃海鲜、接触花粉那种过敏不是一回事。”田玲玲解释,目前过敏性紫癜的病因还没完全明确,但多与感染相关,比如孩子之前得过链球菌性咽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感染过副流感病毒、微小病毒B19以及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身体免疫系统被“触发”,产生了一种叫IgA的抗体。
“这些抗体形成‘复合物’,沉积在全身小血管壁上,导致血管发炎、破裂出血,才会出现皮肤红点、关节肿痛、肠道和肾脏损伤。”田玲玲补充,少数情况下,某些药物、食物(如芒果、牛奶等)、疫苗接种或昆虫叮咬,也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但核心是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而非简单的“过敏”。
辨别典型症状
别和其他疾病混淆
“典型病例靠症状就能初步判断,但不典型的需要仔细鉴别。”田玲玲介绍,临床上诊断过敏性紫癜,有明确标准:首先得有“可触摸到的皮疹”(这是必要条件),再加上以下任何一条——弥漫性腹痛、活检发现IgA沉积、关节痛/关节炎,或有血尿、蛋白尿等肾脏问题。
“如果孩子没出皮疹先腹痛,很容易被当成阑尾炎、肠梗阻等外科急腹症;若只有皮肤红点,可能会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混淆——后者是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按压红点会褪色,而过敏性紫癜血小板正常。”
田玲玲提到,过敏性紫癜还需要与感染性皮疹、坏死性小肠炎,以及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区分,“必要时会做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甚至皮肤或肾脏活检,避免误诊。”
规范治疗是关键
别自行用药或停药
“过敏性紫癜并不可怕,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不能自行给孩子吃药或停药。” 田玲玲根据不同症状,给出了治疗建议:
一般治疗:急性期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饮食清淡,若有明确感染,需针对性进行抗感染治疗,比如用抗生素治疗链球菌感染。
关节症状:若孩子关节肿痛,短期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能快速缓解疼痛和炎症,且不会留下关节畸形。
胃肠道症状:孩子腹痛、呕吐或便血时,用糖皮质激素能缩短症状持续时间;严重时可能需要血液净化。
肾脏损害:这是治疗的重点,需根据肾脏损伤程度制定方案。轻度血尿、蛋白尿可能只需观察,若蛋白尿量多或肾功能下降,可能需要用糖皮质激素,甚至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对急重症患儿,血浆置换或血液灌流,能清除体内的“有害复合物”,改善预后情况。
新型治疗:对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不耐受的孩子,推荐用生物制剂。
“家长千万别觉得‘孩子不疼不痒了’就自行停药,尤其是肾脏受累的孩子,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影响肾功能。”田玲玲强调,治疗后还要长期随访,尤其是尿常规,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定期复查,确保肾脏没有潜在损伤。
“过敏性紫癜不是‘一次性疾病’,随访比治疗更重要。”田玲玲最后提醒家长,若发现孩子身上出现可疑的红点点,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或儿童风湿免疫科就诊;确诊后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只要规范治疗和随访,大多数孩子预后良好,不会留下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