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一大早,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文化站的舞台上热闹非凡,双河文化演艺队的队员们正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排练。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这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土味演艺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坚持“群众演、群众看、群众改”,他们用接地气、冒热气的表演,点亮农村文化夜空,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近年来,茌平区聚焦需求链、资源链和阵地链,统筹公共文化阵地、志愿服务队伍、特色文化内容等核心要素,打破地域、部门、领域间资源壁垒,构建“精准响应—动能转化—生态焕新”工作闭环,打造文化社区、文化书院,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现了文化资源向精神文明建设动能的高效转化。
茌平区将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核心抓手,组织“‘蒲公英’种文化”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舞龙舞狮、旗袍走秀、太极拳等培训;组建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开展“家育星火”百场公益巡讲,提供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专业支持。同时,以“在地活化课”激活本土文化,推动“特色活在当下,资源火在基层”,挖掘本地文艺人才、特色剧目,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群体定制“戏曲进乡村”“团团活力圈”等特色活动,推出“蒲公英的旅行”“‘百千万·艺课堂’全民艺术普及”等项目。
精心打造文化社区、文化书院模式,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阵地,统筹资源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目录体系,将文化资源下沉与文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志愿服务、培训等活动。强化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文化文艺骨干、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力量。发挥“‘蒲公英’种文化”志愿服务队作用,组织文艺骨干深入基层培训,培养文化人才。整合150余支基层文艺演出团队,加强联动,吸引群众参与。依托茌平区梆子剧团、电影放映等专业力量,常态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
坚持因地制宜,建设品牌文化阵地。振兴街道复兴社区打造“五色”主题街区(橙色文化、红色服务、蓝色治理、绿色卫生、棕色文化站),引入绘本阅读、幸福食堂等项目,构建“全龄友好”社区;振兴街道宾王社区深挖唐朝名相马周文化,建设马周文化广场、展览馆,将其“清正廉洁”精神融入社区治理,打造“马周故里”文化品牌。聚焦“一老一小”,以新村(社区)为主要场景,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一首歌、一段操、一堂课”,精心打造“社区大学”,让基层群众聚集在“社区大学”,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共同感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新实践。截至目前,已开展30余期,服务群众20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