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0月27日电(记者张力元)深秋时节,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新村一座现代化玻璃温室内,村民耿付奇轻点智能控制面板,清澈的水珠就精准滴到黄瓜藤蔓根部。
“以前种菜靠经验,浇水施肥凭感觉。现在不一样了,有了稳定电力供应和智能设备,种菜效率明显提高。”耿付奇说。
耿店新村有“鲁西小寿光”之称。然而,20多年前,当地蔬菜种植主要依赖传统的“小土棚”,效益有限。2002年起,当地开始探索转型,尝试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现代化卷帘机、智能温控、精准滴灌……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转对电力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天冷的时候得加温保苗,天热的时候得同时启动风机、湿帘和水泵降温,村里大棚的用电量一旦同时增加,会导致电压不稳、设备频繁跳闸甚至‘趴窝’。看着蔫了的苗子,真是揪心啊!”村民耿庆军对当年的情况记忆犹新。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网聊城供电公司组织服务队开展需求摸排后,为耿店新村制定了电网改造升级方案。近年来,当地供电部门累计新增及改造配电变压器13台,解决了负荷中心区域“吃不饱”的问题;新建及改造低压线路17.95千米,更换了大截面的绝缘导线,大幅降低了线路损耗,提升了末端电压稳定性。
有了坚实的电力“底座”,当地人生产生活底气更足。如今,耿店新村拥有近800座高标准大棚,涵盖黄瓜、番茄、彩椒等20多个品种,年培育优质蔬菜种苗3000万株,年产蔬菜约1.5万吨,产品销往京津冀等地市场。智能育苗、标准化种植、精包加工、冷链物流、电商销售……当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喜人的变化在发生,产业的兴旺吸引了人才回流。截至目前,已有超百名村民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