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维尔康正以济南为核心,持续建设冷链终端销售网点、拓展电商渠道,让高品质产品直达消费者。(记者 段婷婷 报道)
从国货美妆到银发用品,从功能糖到冷链食品,一批聚焦生活消费领域的品牌正在济南强势崛起。10月24日,济南市“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企业家见面会——品质生活专场上,华熙生物、圣泉唐和唐、维尔康集团、唐派集团四家链上企业负责人分享企业故事,企业依托技术沉淀、全链整合与场景创新,勾勒出济南生活消费欣欣向荣的图景,也用品牌力量为济南增光添彩。
技术赋能传统工业转身
济南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植根于数十年工业发展积累的技术基因与制造能力。圣泉集团旗下的唐和唐生物科技,便是传统工业向消费领域突围的典型代表。2008年成立之初,唐和唐年销售额仅千万元。依托母公司圣泉集团的“圣泉法”专利技术,唐和唐突破了农作物秸秆的高价值利用难题,从生物质精炼的半纤维素中提取精制级D-木糖和L-阿拉伯糖。
为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2021年,唐和唐投重资建设1.5万吨全自动化木糖醇生产线。此前,木糖作为原材料认知度较低,转型后不仅提升产品市场接受度,更将客户从国内拓展至国际,与多家国际食品巨头达成合作。这一举措推动企业从初级原料生产商升级为高端食品配料提供商,产值也从1亿元跃升至4亿元以上。
这种技术突破不仅重构了产业链,更让济南制造切入功能糖市场。如今,唐和唐的功能糖产品已供应全球食品巨头,应用于奶茶、酸奶、烘焙等日常消费场景,未来3-5年目标年产值直指10亿元。
同样以技术破局的还有华熙生物,这家从济南成长起来的企业,早年以玻尿酸原料供应B端市场,全球原料市占比达44%。近年来,华熙生物果断从B端向C端转型,投资30亿元建设全球最大中试平台,助力将论文快速地变成可以惠及消费者的产品。它让华熙的B端原料业务和C端品牌业务形成了强大的战略协同。B端业务如同技术触角,不断探索前沿;C端业务则像市场雷达,直接捕捉用户需求。而中试平台就是中间的枢纽,让前沿技术能迅速转化为产品力,也让市场反馈能即时驱动研发方向。
华熙推出的润百颜、夸迪等品牌均成为国货美妆的代表,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故宫口红”,更是将技术与文化IP融合,成为国货美妆的现象级产品,印证了济南工业技术向消费价值转化的强大潜力。
场景创新满足民生需求
如果说技术是济南消费品牌的“硬实力”,那么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捕捉,则是品牌快速成长的“软实力”。
海外有银发用品4万多种,而国内只有4000多种。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唐派集团从2010年起深耕银发经济,用全链条创新破解银发用品供需错配的痛点。
依托济南的制造业基础,唐派集团构建起研发制造、渠道销售、产业运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体系。旗下医仑特品牌已经整合国内外银发用品3000多种,涵盖生活辅助、养老照护、健康促进、智能监测、康复设备等全场景,其中19类产品入选工信部《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居全国首位。在消费场景上,打造“银发经济中心+养老适老展示中心+养老助老生活服务站”三位一体的银发消费新场景,山东省首个银发经济中心落地济南,100多个社区服务站将适老化改造、辅具租售嵌入居民生活;在每类银发用品中均设置一款公益产品,以零利润销售,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让“老百姓看得见、买得起、用得好”的消费理念落地。目前,唐派国内每周上新20-30款产品,海外上新100-200款,产品销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聚焦民生消费的还有维尔康集团。维尔康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济南肉类联合加工厂,曾连续亏损8年、负债率达140%。1997年,维尔康以“依托冷库建市场、发展市场促实业”为思路,将传统肉联厂的冷链优势转化为消费服务能力。28年间,冷库群规模从1万吨增加至36万吨,经销商从200家增至1800多家,形成“买全球、卖全国”的肉类水产流通网络,1000多辆冷藏车实现“全程冷链不断链”,让维尔康走进济南乃至全国的消费者家中。(记者 段婷婷 实习生 尹天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