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昶乐教授团队与东明石化联合攻关,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高端聚烯烃技术的垄断。近期,山东东明石化集团生产的乙烯基聚烯烃弹性体(EPOE)获权威认定,并实现首次批量供货,标志着我国在高端聚烯烃领域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该项目被纳入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45亿元。
菏泽市围绕区域实际、产业需求和人才诉求,以“三个聚焦”为工作主线,持续夯实人才基础、服务发展大局、厚植留才沃土,探索出一条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人才工作新路径。
面对人才工作的先天短板,菏泽市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产业特点,在顶层设计上坚持“精准滴灌”,围绕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制定差异化政策。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通过“一事一议”“专项引才”等灵活举措,打破地域、学历、职称等诸多限制,把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招致麾下。
同时,菏泽深谙本土人才是发展的“原生动力”,深入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加大对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扶持力度,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定向培养适配地方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菏泽着力培育基层农技人员、高素质农民等“土专家”“田秀才”,通过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乡土人才创业园,逐步构建起“外部引进+本土培育”的双轮驱动人才供给新格局,稳步扭转了人才工作的被动局面。
人才引进来,更要让其为发展赋能。菏泽始终将服务产业、助力企业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为精准掌握企业人才需求,菏泽建立起企业人才需求常态化摸排机制,由组织部门牵头,联合工信、人社、发改等部门定期深入企业,梳理技术攻关、研发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形成清晰的“人才技术需求清单”;同时整合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市场资源,制定对应的“人才供给清单”,以“清单化”管理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围绕生物医药、高端化工等10条重点产业链,菏泽积极搭建校企对接会、技术攻关洽谈会等平台,推动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与企业深度合作,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针对企业普遍面临的“引才难、留才难”问题,菏泽创新推出企业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重点企业配备专职服务人员,从人才招聘、社保缴纳到住房安置、补贴兑现,全程协助办理,既减轻了企业负担,也让人才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留才的核心在于“留心”,唯有切实解决人才的“急难愁盼”,才能真正实现“留得住、用得好”。
在基本需求保障上,菏泽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不仅建设了一批人才公寓,还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购房补贴,有效缓解住房压力;医疗服务方面,设立了“人才就医绿色通道”,从医保报销、预约就诊到专员陪同、专家诊疗,全方位为人才健康保驾护航。在职业发展支持上,菏泽建立人才职业发展帮扶机制,为高层次人才配备“成长导师”,帮助制订个性化发展规划;同时实施了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培训、外出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持续提升人才专业素养。
如今,随着“三个聚焦”工作的持续深化,菏泽正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环境,朝着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扎根菏泽、建设菏泽,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智慧力量,正为鲁西南欠发达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