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增多,租个“儿女”陪爸妈?-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03 15:37:31
来源:济南日报

独居老人增多,租个“儿女”陪爸妈?

字体:

  重阳节期间,当社会再次聚焦如何敬老孝亲时,一个来自辽宁大连、由“保镖团队”充当“外包儿女”的故事再度进入大众视野——作为第三方人员,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陪伴、撑腰等情感服务。其背后,是很多家庭代际间的相互体谅:儿女远行,为给父母一个更有保障的晚年;父母留守,用支持成全子女的事业前程。这一新兴职业能否成为养老新补充,又是否面临法律风险和道德争议?记者走访济南部分社区、养老机构、老年活动场所,倾听老人深藏心底的陪伴渴望。

  现状 外包“最朴素的期盼”

  午后,阳光斜照进某养老院活动室,在棋牌桌上投下斑驳光影。几位老人倚在窗边,目光随着窗外偶尔掠过的飞鸟远去,直至鸟影消失,仍久久没有收回。这片被拉长的寂静,被新兴话题“外包儿女”打破——

  “吆……咱真是没听过,肯定不便宜吧?有这钱不如攒着给孙子包个过年红包。”65岁老人王秀兰正攥着老花镜翻看报纸,第一次听说儿女也能“外包”,很是诧异。

  “可不是嘛!住养老院的都是老伙计了,家里啥情况谁不清楚?雇个弄虚作假的‘儿子’?不靠谱。”坐在旁边剥橘子的老人张建国接话。

  “那可不一定!”另一位老人持不同意见,“尤其是刚入院那会儿,有个小伙子跟在身后,谁还敢欺负你?”

  10月27日下午,记者跟着两位探望母亲的友人,走进天桥区济齐路一家养老院。79岁的张玉玲和前来探望的子女聊着家常。隔壁床老人凑过来寒暄:“还是人家张大姐有福,孩子们又来了。”每每听到这样的羡慕,张玉玲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在这片此起彼伏的家长里短中,“子女常来探望”“假期能被接回家”的喜悦与期盼,成为许多老人共同的心愿,也折射出“外包儿女”这一新兴服务得以走红的现实土壤。

  记者在网络平台检索发现,“外包儿女”相关话题动辄几十万点赞量,“如何报名”“团队招募”等成为高频搜索词。

  通过小红书,记者联系上山东省青岛市服务团队,了解了服务详情:“温情陪伴”包括陪聊天、读报纸、教用手机,50元/小时;“贴心随行”涵盖陪同买菜、逛公园,60元/小时;“安心就医”负责陪诊、住院陪护,100元/小时。而针对养老院老人的“维权陪护”,350元到500元一次(视情况定价),不仅会定期探望,还能协同老人处理纠纷、监督院方服务质量等。

  记者发现,在对方发来的服务协议中,除了服务内容、双方权利与义务等基础条款,还明确标注了对服务对象家庭成员个人信息、家庭情况、财务状况等内容的隐私保密条款。“我们能提供上门人员的联系方式、身份证照片。”对方称,养老院“外包儿女”服务是两位派遣专员一起上门。

  “简单说,我们以‘临时子女’身份,帮空巢、独居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团队成员解释,“外包儿女”最早兴起于辽宁大连,如今已在全国多座城市铺开,不少团队会特意挑选身材魁梧的成员,让他们以“儿女”“侄子”“外甥”等身份陪在老人身边,能提供情感陪伴,也能在老人遇到不公时“撑场面”,甚至震慑不负责任的护工。

  市场 “换汤不换药”

  “济南有这类服务吗?”面对记者询问,青岛团队联络人坦言:“目前我们尚未在济南组建分队,但已有私人接单业务在开展。”

  通过引荐,记者联系上在济南从事“外包儿女”服务、拥有多年陪诊经验的张逸杰。日前,记者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门诊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张逸杰,他搀扶着老人准备换药。“老人常年独居,是我之前的陪诊客户。”张逸杰介绍,“几天前,老人在家上厕所时不慎摔倒,这几天换药都是我陪同。”他补充,常规陪诊服务按小时收费,会员价为60元/小时,“但最近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协助吃饭、如厕,就升级到400元/天的全天陪伴服务。”当记者问及“400元陪伴服务包含哪些内容”时,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主动接话:“可闲不住他!聊天、遛狗、采购,昨天中午还下厨做了顿饭。”从老人舒展的眉宇间,不难看出他对这项服务的满意程度。

  通过张逸杰,记者加入一个“外包儿女”业务交流群,发现其中虽有不少服务订单,但多数属于个人接私活。记者通过群聊结识了从业者王明霞。

  10月27日晚7点,王明霞正准备前往槐荫区一家养老院探望她服务的“母亲”。“这位老人服务期限挺长,之前做家政时就认识。”她告诉记者:“老人有些糊涂,子女在外地不放心,基本每个月都会订购陪伴服务。”在她看来,这项服务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实质是陪诊、家政、小时工与护工服务的融合体。

  另有一位提供此类服务的从业者告知,服务内容除了常规陪伴还有协助出游、代为扫墓等,大部分服务标价500元—2500元。记者观察发现,济南市场的从业者,多由家政、陪诊等行业转型而来,以个人接单为主,价格相差较大,有些以双方协商而定。

  深意 “外包”了陪伴,难包的是啥?

  “一听是花钱雇人,不少老年人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多位从业者指出,如何取得老年服务对象的信任,是开展此类新兴业务时面临的首要难题。

  “从业者专业素质参差,有些人缺乏心理学、护理学知识,很难提供高质量陪伴。”历城区山大路街道建鑫社区党委副书记董清旺认为,该行业尚无规范,服务没有量化标准、收费不统一暗藏风险。

  济南市泉鑫法务工作室律师张科介绍,一些保健品售卖机构也打着“儿女”的幌子,向老年人线上销售保健品。另外,一些独居老人财产状况等隐私信息一旦被泄露,可能导致种种不良后果。若老年人委托对方处理财产事宜,也可能引发财产纠纷。

  在多位受访老人看来,建立信任是接纳此项服务的前提。他们认为,“外包儿女”是年轻人外出闯荡、独居家庭增多的时代产物,而将这一新业态纳入规范,设定明确的准入门槛与服务标准,才能让人安心。

  第二视角

  关注老人“内置”的孤独

  记者走访中,除了关乎服务价格与质量等讨论之外,那些无声的瞬间更令人难以释怀。

  “外包儿女”张大妮向记者吐露:“有几位老客户,即便他们没有续费,每当路过他们小区时,也总会忍不住上楼看一眼。”她回忆,老人总会像送别自己子女那样,执意送到门口,一手扶着门框,微微探出身,目光追随着她下楼的背影,直到脚步声消失在楼道里……

  一笔服务费,可以买到规定时间内的嘘寒问暖,却永远买不到随时可以响起的敲门声。而对张大妮们而言,在这场被“租”来的亲情里,她们既是服务执行者,又成为老人内心孤独的见证者。她们在专业“扮演”中,清晰地触摸到存在于很多家庭的情感空缺与羁绊。

  “外包儿女”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养老服务缺口,也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亲情联结所面临的挑战。(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孙慧娟)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