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皇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臂正在装卸面粉。(记者 杨成)
山东作为粮食大省,小麦年产量超2000万吨。当前,面粉市场在烘焙等产品需求增多的情况下稳步增长,同时健康化、特种化的需求趋势正重塑行业,加剧市场竞争。
如何破局?近日,记者蹲点青岛多家面粉企业发现,它们避开价格“红海”,瞄准产业链“深水区”,向更依赖技术沉淀与专业积累的领域发力。
“精致面粉”走向B端市场
在国内,面粉行业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少数巨头手握大多数的面粉产能和市场份额,如日加工能力达8万吨的五得利、常年霸榜最好面粉品牌榜的益海嘉里和中粮等。中研网数据显示,面粉行业前五企业市占率约为35%,龙头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青岛面粉产业已走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十年前,全国性面粉企业陆续进入山东市场,凭借品牌与规模优势占据了民用面粉的较大份额,竞争日益激烈。
“允许亏损1000万,也要拿下市场。”青岛一家面粉企业工作人员回忆,当年巨头携资本呼啸而来,打法“不计成本”。
是盲目跟进,还是静下心,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及未来方向,青岛不少面粉企业选择了后者。当对手品牌已在消费者心里扎根,要赢得竞争就必须找到更独特的发展之路。
这种清醒,成为青岛面粉企业转型的起点。要从追求“卖得多”到思考“能做什么”,从拼规模到拼质量、拼技术、拼服务,青岛面粉企业追求的竞争力不应只是市场占有率的数字,还要看能否持续创造价值。它们开始转向B端市场,服务食品加工企业、连锁餐饮企业等更具技术含量的客户,这样也更能发挥自身积累与专业优势。
目前,青岛正积极打造自身产业特色,利用其小麦产区优势,推出“青岛面粉”区域公共品牌,并将产品定位为“精致面粉”。同时,通过“双帮双找”益企行动等,帮助企业加速进行设备更新和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推动产品品牌化,助推面粉等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卖产品,更卖服务
走进青岛维良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该企业坚持“小品种、多批量、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模式,为多家头部餐饮品牌量身定制专用粉。
“不加味精,不用添加剂,是企业的底线。为了做到这一点,公司专门引进了色选机、剥皮机等设备,还组建了研发团队,深入研究客户的工艺流程。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客户怎么用面,我们才能把粉做好。”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董俊芹说。
可以说,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正是青岛面粉企业走稳专业化之路的核心竞争力。
青岛品品好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张崇山认为,走专业化之路,优势在于能“提前半步”。“公司为某头部品牌研发的专用宽粉,工艺复杂、标准高,但巨头一旦进来,我们就转向新的细分市场。这要求我们看准市场变化,通常三到五年一个周期里就调整好节奏与领域,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快速创新以保持领先。”张崇山说。
青岛皇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则把深耕做到极致。“我们专注于低菌粉领域,为婴幼儿辅食、乌冬面等高标准产品提供专用原料。公司的工程师对乌冬面的生产环节都很熟,技术指导比供货本身还重要。”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李细芬说,公司不仅卖产品,更卖服务,从配方改进到工艺调整都积极参与,努力成为客户生产体系中的“技术伙伴”。
青岛天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选择的是一条开放型路径。企业提出打造“全球OEM代加工工厂”的愿景,为多家知名品牌提供代工服务。“有时候品牌能带动制造发展,制造又能反哺品牌,这是一种互相成就。”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宋福荣说,公司努力在代工中强化质量管理、积累标准化经验,也通过与品牌企业合作,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此外,青岛市还引导、鼓励面粉企业在标准化和品牌化的基础上,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发力,学习、借鉴中央厨房、个性化定制等业务模式。尽管各面粉企业业务有不同,但创新走好专业化之路,已被广泛接受并践行。
“我做面他做饼干,互为配套”
公共品牌如同一座桥,把分散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提升区域产业的“声量”。随着“青岛面粉”“齐鲁粮油”等公共品牌相继推出,青岛面粉产业专业化发展探索迎来了新的舞台。
“跟着‘齐鲁粮油’全国巡展,我们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很快。”张崇山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公共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曝光度,更在于资源共享、市场共拓,让企业走出地方,进入更大的流通体系。
推动公共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青岛也在不断探索针对性的支持机制:从统一宣传、质量认证,到建立产业联盟、搭建交流平台,都为企业间协作创造条件。
深耕行业多年,李细芬一直在考虑:“能不能在联盟内部形成企业合作?我做面他做饼干,互为配套。”
公共品牌,不应仅是一张“名片”,更应是一条“纽带”。
在青岛,这样的合作已开始出现。部分企业之间正尝试原料共享、产品联动、品牌联合推广,形成了区域内“小循环”的雏形。随着产业集群的日益成熟,青岛的食品企业有望从单打独斗转向链式发展。(记者 杨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