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宁德时代零碳产业园的项目图纸在山东省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面前展开时,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悄然开始。令投资方惊讶的是,他们面对的并非繁文缛节的审批迷宫,而是一个全程陪伴的“项目管家”团队。组卷审查同步推进、疑难问题现场会商、领导签批同步运转——最终,项目的成片开发方案5天过审,用地审批3天完成。这并非特事特办,而是东营市超前谋划、提前介入、靠前落实的“三前”服务模式下的常态。
在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土地要素如何配置,始终是关乎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命题。面对“项目等地”的普遍焦虑与建设用地规模逼近“天花板”的刚性约束,东营市以一场刀刃向内的深刻变革,实现了用地保障逻辑的根本性重塑,为资源型城市转型锻造了一块闪亮的“东营样板”。
机制之变:
从“被动审批”到“主动布局”
改革的第一步,是改变游戏规则。东营市意识到,零敲碎打的改良无法根治沉疴,必须从源头上构建起高效、规范的用地保障前置机制。
标准化,为审批装上“加速器”。在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本《项目用地保障规范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成为工作人员的“行动指南”。这本手册将复杂的审批流程简化为5大类标准化事项,8个审查科室的职责边界一清二楚。带来的直接变化是:用地报批时间从15个工作日锐减至7个。
“自从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申报审批流程以及审查标准之后,申报项目的步骤变得清晰明确,我们能够更加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垦利分局李文龙边说边打开近期一项目申报资料,“无论是资料的准备、申报的提交、还是后续的跟进和反馈,都有了一套固定的流程和标准,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显著提高了项目的整体报批质量和效率。”
更具战略眼光的是“标准地”改革。如今,在东营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任何新上工业项目都必须带着“说明书”出生——在土地挂牌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能耗排放等“5+N”项指标已清晰列明。“这好比为土地‘明码标价’,从源头筛选高质量项目,树立了‘亩均论英雄’的鲜明导向。”一位项目评审专家如是说。
智能化,又为管理植入“智慧芯”。在东营,土地管理正变得“耳聪目明”。资源规划智慧信息平台整合了近万条数据,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实现了“用数据审查、用数据决策”的管理新范式。
更令人瞩目的是空中力量。全省首个“无人机+停机坪”智能机场系统已部署27台无人机,监测覆盖全市61%的陆域。“到2025年底,49台无人机将实现市域全覆盖,形成空天地协同的低空感知监测网络。”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尚辉说,这套“天眼”系统让土地监管和规划决策拥有了“上帝视角”。
清单化,为企业送上“导航图”。“以前办手续像闯迷宫,现在有了这份材料清单,真是‘拿来就能用、照着就能做’。”一位刚办完用地手续的企业负责人感慨道。东营市梳理出的50余项材料清单,区分项目类型,配套详细汇编,让企业告别了“多头跑、重复跑”。
服务之变:
从“坐等上门”到“精准滴灌”
机制是骨架,服务是血肉。东营市将服务触角主动、精准地延伸至项目的“孕育期”,变“项目找地”为“地找项目”。
“原本搁置一年的项目,靠土地租赁新政又‘活’了!两天就拿到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效率太高了!”这几天,东营科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500吨氨基酸类食品添加剂项目负责人刘兴强拿着崭新的审批文件,难掩兴奋。该公司通过租赁土地办理工程建设审批,成为东营市首个享受这一政策红利的企业。
东营科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医药中间体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去年,为了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竞争力,公司多方考察后,计划在现有厂区旁一块近30亩的闲置用地上,建设年产4500吨氨基酸类食品添加剂项目。这一看似顺理成章的扩产计划,却因土地权属问题陷入僵局,停滞长达一年之久。
这一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土地资源供需紧张、企业用地成本高、传统供地审批周期长,已成为制约工业项目快速落地的共性难题。为破解这一瓶颈,2024年底,东营市出台《工业项目租赁土地办理审批手续实施方案》,明确允许工业项目承租人可以作为建设单位申办工程建设相关审批手续,彻底打破原有制度障碍,科源新材料的项目迎来转机。
政策落地即见效。依托“项目管家”特色服务模式,企业享受到了“一对一”全流程帮办代办。从政策解读、合同规范到材料准备、手续申报,项目管家全程跟进、精准服务,仅用两天时间便帮助企业顺利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通过租赁土地办理建设手续为企业压缩70%的用地成本,节约80%的手续办理时间,助推项目快速落地开工。
无独有偶,津潍高铁(东营段)的报批经历堪称典范。面对涉及多省市、材料复杂的挑战,东营市提前梳理审批目录,指导单位同步开展勘测评估。“我们在津潍高铁沿线3省6市中,创造了全线首家零补正一次性完成用地批复的纪录。”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盖小超不无自豪地说,“从市级报卷到国务院批复仅用70天,这个‘东营速度’赢得了建设方的专函致谢。”
此外,为确保宝贵的土地指标用在“刀刃”上,东营建立了严格的“三强化”制度:专家论证、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主要领导签批。这套决策机制如同一个精密的筛子,确保资源流向风电产业园、华泰300万吨浆纸等优势产业。近年来,465个重大项目由此获得5.05万亩新增用地保障,实现了“好马配好鞍”。
落实之变:
从“文来文往”到“现场决胜”
改革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东营市推动人员、资源、权限下沉一线,用“现场办公”取代“文来文往”。
今年,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送政策上门”活动,主动走访利华益、宏盛橡胶等29家重大项目单位,现场把脉用地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在市、县、乡镇三级建立了项目指导专家队伍,整合自然资源规划、林业、耕地保护、用地审批等领域的“行家里手”,直接进驻项目现场进行指导。通过定期召开专家会商会,对项目进行全链条审查评估和全过程跟踪,确保合规高效推进。
“不是我们去找政府,而是专家主动上门找我们。”宁德时代零碳能源事业部山东区域负责人郭孟超说,在宁德时代零碳产业园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和专家扎根一线,昼夜奋战,现场指导组卷,创新实行“组卷审查同步推进、疑难问题同步解决、领导签批同步运转”的“三同步”工作法,最终推动成片开发方案5天过审、用地审批3天完成,展现了极致的服务效能。
专项服务,解决特殊需求。面对油田打井这类特殊用地需求,东营市没有墨守成规,而是专门制定《关于油田打井临时用地审批管理的意见》,建立定期会商机制,量身定制办理流程。“我们在全省率先完成油田打井用地批复,既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也为同类项目提供了‘东营经验’。”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袁峥介绍。
打造绿色通道,极限压缩时限。“9天拿到‘三证’,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山东大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施工图审查业务、施工合同等实行告知承诺制,对用地规划、工程规划等业务部分材料容缺审批,同时合并办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等手续,通过“前期介入+告知承诺+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结合,有效精简审批流程,实现“拿地即开工”。山东大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土地成交后用地单位仅用9天的时间就完成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三证联办”,为企业节省近两个月时间。
“改革需持续推进。”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明海说,东营的土地要素改革已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从宁德时代的“极限速度”到津潍高铁的“东营效率”,从油田打井的“定制服务”到“标准地”的源头把控,一套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用地保障体系已然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