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河流镇学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场座无虚席;山东省阳信县信城街道园亭社区文化广场,居民自编自演的歌舞轮番登场;金阳街道梨香书院内,老少挥毫泼墨乐在其中……如今的阳信县,从城市社区到乡镇村居,各类特色文化服务与活动让居民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一幅“文化浸润、邻里和睦、幸福宜居”的生动画卷正在梨乡大地徐徐铺展。
百姓舞台搭起来 草根主角亮起来
“以前都是在台下当观众,现在咱也能站上舞台当主角!”刚结束信城街道“百姓村晚”海选的王阿姨激动地说。在阳信县,“百姓村晚”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群众文化品牌。

以“月月有演出、场场有新意”为特色,凭借“零门槛报名、专业化指导”的机制,快递小哥、挖掘机司机、维修工人等各行各业的普通居民,纷纷从观众席走向舞台中央,展现才华。
截至目前,信城街道已成功举办“百姓村晚”29场,累计吸引5000余名群众登台参演,“线上+线下”惠及群众12万人次。从7岁孩童到70岁老人,无论才艺高低,大家都能大胆展示自我风采。歌舞、小品、戏曲、快板等节目形式丰富,凝聚着群众的智慧与热情。
文化书院聚起来 传统现代融起来
在河流镇,文化书院正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书院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图书馆及红色教育基地,形成“一院多馆”的文化矩阵。从公益电影到非遗剪纸,从太极晨练到广场舞大赛,多元活动使文化书院真正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平台。
金阳街道梨香书院以多元内容让文化在社区扎根。既有经典故事的智慧解读,也有重阳敬老、红色阅读等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生。这里既是居民汲取知识的“文化客厅”,也是党员学习、干部成长的“思想练兵场”,书香浸润每个角落。
非遗工坊活起来 文化根脉传下来
在水落坡镇乡村博物馆内,榫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新泽举起一个精巧的鲁班锁,向围坐的孩子们耐心讲解:“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全在这凹凸之间,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让木头牢牢‘长’在一起。”

洋湖乡创新传承模式,推动书院与高校深度合作,邀请高校专家与本地老艺人共同开设鼓子秧歌培训班。如今,洋湖乡216名鼓子秧歌传承人中,既有坚守技艺的老手艺人,也有朝气蓬勃的中学生,老中青三代接力传承。
文化赋能融进去 基层治理强起来
文化社区建设不仅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更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抓手。信城街道创新“影院+”模式,每场电影放映前插播20分钟“政策微课堂”、反诈宣传片等短视频,将惠民政策、安全常识融入观影场景。
劳店镇湖畔嘉苑社区通过入户走访与公开招募,挖掘55名社区文化能人,组建秧歌社、太极社、书法社等8大文艺社团。以文艺社团为纽带,社区深化“劳暖心・湖畔理”社科品牌建设,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工作融入文艺活动,更贴近居民生活。
从城市到乡村,从非遗传承到全民演艺,阳信县以“1234”工作法为抓手,构建“县级文化书院+乡镇文明实践所+村级文明实践站”三级服务网络,推动文化资源精准下沉。如今,文化已成为阳信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和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续写着邻里和睦、幸福宜居的崭新篇章。(周霄航 李晓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