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十一”前夕,在曹县有爱共创基地,工作人员为网友直播展示汉服细节。(□记者王培珂报道)
2025年,中国电商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转型。伴随行业竞争日趋精细化、消费者趋于理性、税收监管新规落地等多重变革,农村电商如何抓住机遇破局,成为一道现实考题。
“双十一”前夕,记者走进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曹县,探访多家农村电商企业,感受他们在机遇与挑战中的真实生存状态。
当“双十一”不再属于所有人
张湾镇以家具电商闻名。在山东宏勋家具有限公司,一名主播正通过抖音直播推销家具。公司会计张秀秀告诉记者,他们每月通过线上平台销售约三四百单,客户主要集中于菏泽本地,“我们不是不想拓展省外市场,但送货难、安装难,这两个坎儿迈不过去。”
不远处,一家主营板凳、摇摇椅的电商企业负责人,则对行业“内卷”忧心忡忡。去年他们推出一款带按摩功能的摇摇椅,申请了外观专利,定价300多元,“结果很快被外地厂家‘山寨’,售价更低,导致我们损失惨重。”
被问及为何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位负责人坦言:“一方面耗时耗力,另一方面产品只有部分属于原创,维权底气不足。想彻底转型做原创,又怕投入后市场不认可。”
市场的局限,原创的困境,以上两家企业在电商时代的困惑,并非孤例。而对于一些企业而言,今年“双十一”的喧嚣,已与他们无关。
在曹县一家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一条条流水生产线上,清洗、加工、装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对于罐头食品这类农产品而言,“触网”多少有些“不公平”。“罐头比较重,快递成本就比其他产品要高,再加上为了‘吸粉’,做一些促销活动,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最终,公司选择退出电商平台,专心从事线下供应生产。
用原创与合规赢得未来
与前述企业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菏泽欧冠家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荣胜显得从容许多。
在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长达300多米的生产线有序运转,缝纫、拼接、包装、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创立于2012年的欧冠家具,是一家集家具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家具制造企业,今年前10个月销售额同比增长10%。
“我们委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了3款原创产品,还投入2万元引入智能客服系统,可同时管理20台电脑,既节省人力,也提高了效率。”张荣胜道出关键,“只有跳出低价竞争,才能走得更远。”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互联网平台企业于今年10月第一次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身份信息、收入信息等涉税信息。对此,张荣胜持积极态度:“行业享受了多年政策红利,依法纳税是应该的。这不仅有利于平台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对合规守信的企业来说,将在公平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日均70万单快递背后的产业生态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曹县电商产业再次迎来爆发式增长,日均快递进出港量达70万单。
在山东睿帆工艺品有限公司,20多个直播间同时运作,近30名主播正通过镜头细致展示产品的每个细节,多款爆款单品上架不久即销售一空。
“从10月开始,我们一直在为‘双十一’大促作准备,直播间热度稳定上升,斗柜、衣帽架、旋转书架等产品持续热销。”山东睿帆工艺品有限公司新媒体部负责人朱相朋介绍。
直播间的火爆,离不开生产车间的硬核支撑。在山东睿帆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生产厂区,15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确保“双十一”订单能及时发出。
火爆的背后,是曹县作为全国唯一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所拥有的完整产业链和成熟的电商生态。
观察曹县电商的发展路径,可以清晰看到农村电商的演进轨迹:从最初的价格竞争,到现在的价值创造;从企业的单打独斗,到整个区域的协同进化。
在曹县“穿越大唐”汉服云仓基地的展厅内,各类秋冬季新款传统服饰错落有致地陈列着。面对“双十一”销售旺季,基地负责人刘申峰介绍,他们的策略是推动产品从传统汉服向国风新中式转型,真正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这一贴近市场的转型策略成效显著,目前基地的日销售量已稳定在千单以上。
在曹县(演出服装和林产品)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工作人员将演出服外观专利的办理周期,从180天压缩至10天。“以前怕被仿冒不敢推新品,现在有了快速维权,我们半年就推出了12款原创设计。”当地一家服饰企业负责人说。
业内专家指出,农村电商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完成三个转变:从模仿跟随到精准创新,从低价竞争到品质升级,从单一营销到体验塑造。唯有如此,才能在电商转型大潮中赢得一席之地。(完)

